圖書館學海書樓合作

刊登日期
2014.03.21

(本報訊)香港公共圖書館與學海書樓最近簽署合作協議,讓館內的「學海書樓特藏」數碼化,使不同地區的讀者可隨時隨地透過互聯網閱讀這批國學古籍。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二月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儀式,並由康文署助理署長(圖書館及發展)李玉文與學海書樓主席陳紹南簽署合作協議。「學海書樓特藏」本身設於中央圖書館,供讀者在館內參閱。

公共圖書館高級館長趙叠紅三月四日對本報說,古籍數碼化能打破閱讀的地域限制,讓更多人認識國學。她說第一階段先把五套書數碼化,預計於本年中完成,稍後再分批繼續有關工作,而上述合作協議處理了數碼化後的書籍版權等安排。

學海書樓特藏共一千九百多種,達三萬五千餘冊,大部分為國學古籍的線裝本和手抄本,甚具學術價值,首批數碼化的書冊包括葉啟祥的《明季節義錄》、陳獻章的《白沙子全集》,以及何啟和胡禮垣的《新政論議》等。

趙說,學海書樓自一九二三年創立以來一直致力提倡國學,書樓六二年搬遷時,把所藏書籍借存於大會堂公共圖書館,至二OO一年移至香港中央圖書館供市民閱覽。她表示,圖書館善用這批藏書去推廣國學,曾外借作展覽,以及由學海書樓成員在分館主持國學講座,使更多人認識這些典籍和中國文化。

「數碼化後,讀者隨時隨地都可以參閱這些古籍。」她說讀者稍後可透過圖書館網站的多媒體資訊系統閱讀上述書冊。她指特藏大多是古舊的廣東版經、史、子、集,年代久遠,製作人員會小心翼翼掃描影像,或適當拆開釘裝,同時務求良好保存完好。

學海書樓推廣國學
成為早期民間圖書館

昔日公共圖書館尚未成立之際,學海書樓讓大眾借閱書籍,成為香港民間最早期的圖書館之一。

談到學海書樓的成立經過,書樓網站指出,清廷覆亡、民國建立後,一批曾在朝廷供職的廣東籍翰林學士南下來港定居,其中賴際熙太史於一九二三年創辦了學海書樓,以傳揚國學,獲得不少商界和社會人士支持。賴太史曾任國史館纂修,後任總纂,來港後成為香港大學首任中文學院院長。

「學海」一名取自漢代學者何休的綽號,此人「學無不通,聿有學海之譽」。書樓藏書部份由社會名流捐獻所購,另部分由熱心人士捐贈。

學海書樓不時舉辦講座,參與反應踴躍,講師則由這些翰林學士擔任,他們更在本地學府教授中文及國學;同時在港島般咸道的地址開設閱覽室,方便公眾閱讀。

二次大戰期間,書樓一度停止服務,並把部份書籍移往他處,其中部分藏於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書樓於一九四八年復課,其後更邀請唐君毅等學者講學。

學海書樓除藏書教學外,還出版書籍,當中收集了昔日翰林學士和碩學鴻儒的講學內容,以及清代奏摺等,是研究國學與歷史的重要資料。(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