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開展悅學計劃

刊登日期
2014.03.21

(本報訊)香港教育學院為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推出「賽馬會悅學計劃」,向中小學提供不同形式的校本支援,期望前線教師能實踐所學,加強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教院於二月二十五日在教院將軍澳教學中心舉行研討會,以及簽署「賽馬會悅學計劃」的合作備忘儀式。

是次計劃由教院的「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主辦,得到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一千零五十萬港元,於三年間為超過一百四十間中、小學,為患有注意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以及智障的學生提供支援。現時全港約有三萬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

中心總監冼權鋒教授指出,計劃針對學生在主流學校所遇到的學習障礙,協助教師發展與教學相關的策略,長遠能優化「全校參與」模式的支援系統。

計劃包括到校支援服務及顧問諮商服務。其中「到校支援服務」每年各選出四間中學及小學,次數與校方協商,全期服務時數不少於一百零八小時;至於「顧問諮商服務」則每年服務四十間中、小學,全期到訪學校六次,時數不少於十八小時。計劃團隊包括融合教育與特殊教育學者、特殊教育培訓導師等人士。

二月二十五日舉行的「注意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學生」研討會上,邀請大埔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部徐烱環醫生作主講嘉賓,他指出,愈來愈多人患有過度活躍症(ADHD),約佔五個百分比,即約三十人便有一至二人患有ADHD。

徐烱環指出,患上ADHD的兒童,徵狀多在七歲前出現,他們在家庭、學校、社交環境等出現專注力低、過度活躍、衝動等徵狀,並持續六個月。

他解釋,「ADHD是一種病,患者須按情況服藥及接受行為治療。」他指出,家人、學校及醫護三方面合作,能幫助他們的病情,「教師紀錄有關學生在校內的行為,家長亦須定時向醫生報告子女在家及學校的狀況。」

家長盧德強的兒子現年十六歲,小二時確診為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在接受藥物治療下病情穩定。半年前盧德強亦被確診為ADHD患者,「以前我也覺得兒子的行為特徵與我的個性甚為相似,現在回想起來,才發現這病令我在工作上時常碰釘。」他說,兒子及早發現患有ADHD,再配合學校的支援,對其病情很有幫助。

計劃共有十間天主教中小學參與,其中天主教總堂區學校屬「到校支援服務」類別,校長馮淑楷向本報表示,計劃可因應學生的學習問題向教師集中「學與教」的範疇,教師可自行為有需要學生調適課程。

他續表示,該校除了華語生外,亦有不少其他國籍的學生就讀,期望計劃亦能幫助教師解決學生的學習差異問題,「學校最能活現學生的學習需要,有關支援能適切地針對他們的學習問題。」

另外,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參與「顧問諮商服務」,該校學生支援組負責主任陳玉華會前向本報說,過去學校只有部份教師接受特殊教育培訓,她認為並不足夠,「老師只接受短期課程,難以應用實際的教學需要。」她期望藉計劃派員到校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有助應付學生需要。(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