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活動
(本報訊)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為「獻身生活年」舉辦一系列活動,其中透過會衣訴說該會成立一百三十七年來修道生活的演變,以及當前的挑戰。
各修會於獻身生活年期間輪流供奉「獻主於聖殿」聖像畫,邀請教徒一起祈禱及認識獻身生活。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於四月接棒期間發起一系列活動,四月十一日假界限街會院舉行的活動題為「梵二前後,從會衣說起⋯⋯」。
四月十一日的活動上,修女指該會會衣由創辦至今已轉換過數次,由以往米黃色的闊袍大袖、裹著頭巾、人手製的會衣,演變為今日以輕便和簡約為主、在坊間購買的白襯衫,配以灰色外套和裙子。
至於因應各地環境及工作的不同,會衣款式仍有出入,當中唯一不變的,是修會的會徽。
有份參與統籌是次活動的陳昀修女說,這是回應獻身生活年的活動,是次分享會能讓教徒認識修道生活,藉此也介紹修會神恩。她說,會衣只是外在,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活出喜樂,以及與人相處時生活出傳道人的特質。
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不但會衣的設計上有所改變,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的團體生活,以及修道方式和傳教生活均有不同和遇上挑戰。
黃秀琼修女指昔日修會內的關係像「金字塔式」,院長是一言堂,她憶述當時院長叫她下雨時淋花,縱然不解但仍要照做;現在修會內大家共負責任。梵二後,修會以小團體方式臨在人群中,除了傳教工作,修女共同負責買菜煮飯。
談到修道的挑戰,李碧沂修女曾在歐洲與一位修女出外求哀矜,實踐方濟的托缽傳統,每天到不同的地方去傳教,晚上則借宿,因自己人生路不熟,曾自覺是同伴的負累:「我十分欽佩同行的修女,她畢生都在做這份工作。」求哀矜的經驗,令李修女明白到因著愛,沒有工作是卑微的。
黃秀琼修女則於八十年代到台灣山區擔任護理工作,更勉強要兼顧診症。「幸好三年過去,在上主的照料下,沒有任何意外或『醫死人』。」她指這段護理生涯是修道生活中最深刻的事。
馮瑞芬修女曾任校長,致力培養學生良好品格,以生命影響生命。修女強調,會衣的改變不重要,聖召最重要的,是每天跟耶穌加深關係。退休後,她在澳門考上導遊執照,現時為朝聖者服務。
面對二十一世紀聖召少的挑戰,陳昀修女呼籲教徒多為聖召祈禱,「我們要多反省生活,重申天主對我們的召叫,並以新的形式去回應這挑戰」。
參加者葉秀文活動上對本報說,該會會衣趨本地化,更為親切,有助拉近修會和平信徒的距離。另一參加者潘綺華認為梵二前修會的會衣有頭巾,較為神秘,不免有疏離感。
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藉著不同的活動分享獻身生活精神、她們在香港的發展以及梵二前後的面貌;四月十二日修女與信徒分享三聖願的意義;十八日舉辦兩項活動介紹修會。此外,修會於每月舉辦聚會,幫助女青年尋找天主。(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