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要理講授談老年: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三月四日在以家庭為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上,談到家庭中的祖父母及社會上的老年人,以下為要理講授全文:
在今天和下週三的要理講授中,我們以老年人為主題──家庭中的長者,這裡泛指祖父母、叔伯姑嬸等等。今天我們省思他們目前的惡劣處境,下一次我們會談較積極方面,談在這個生命階段中所蘊含的聖召。
由於醫學進步,人的壽命得到延長,唯社會並未向生命「敞開胸懷」!老年人的數目在增加,但我們的社會組織欠佳,沒有地方容讓他們、給予他們理所應得的尊敬、具體考慮到他們的脆弱和尊嚴。在我們還年輕時,被引導去忽視年老,視衰老如疾病般遠而避之;當我們變老時,尤其若我們貧困,如果我們患病、獨自一人,我們便體會到一個只以效益為基礎的社會的弊端,其結果便是忽視老年。其實,長者是不該受忽略的財富。
本篤十六世訪問一間安老院時,曾說過一句明確且前瞻的話,他這樣說:「一個社會的品質,即我所謂文明的品質,取決於長者所得到的待遇和他們在公共生活領域中的地位。」(二○一二年十一月十二日)這是真的,關注長者可以使一個文明社會變得與眾不同。在這文明社會裡有否關注老人?可有老人的位置?這個文明社會若具有懂得尊重長者的智慧,它將能得到進步。而在一個由於老人會製造問題而不能容納他們或丟棄長者的文明裡,這個社會帶著死亡的病毒。
在西方,科學家形容當今世紀是老齡化時代──孩子減少,老人增多。這種失衡正在挑戰我們,更好地說,是對現今社會的一項巨大挑戰。然而,重利益的文化仍堅持應如同丟棄重擔般對待老人。這文化認為老年人不僅不事生產,還是一種負累,此想法的結果會怎樣?是他們被遺棄。老年人被遺棄確令人難過,這是殘忍的,這是犯罪!人們不敢明說卻敢這麼做!這種遺棄文化的毒癮具備惡劣特質。我們已經習慣遺棄人,以消除自己日益增長、對無力感和脆弱的恐懼;但我們卻以這種方式增加了老年人對遭受虐待和遺棄的痛苦。
我擔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時就已接觸到這現實問題:「長者被遺棄,其緣由不僅在於不穩定的物資供應,也因為人們因自私自利而無能力接納老人的有限,但這卻正正反映出我們自身的有限。長者必須克服諸多困難才能在現今這個不允許老年人參與、說話及強調『只有年輕人有用和可以享受』的消費模式社會中苟延殘喘。對於整個社會而言,這些老年人其實應該是我們民族的智慧儲蓄!長者是我們的智慧儲備!當沒有了愛,泯滅良心是很容易辦的事!」(《唯有愛能拯救我們》,梵蒂岡書局出版社,二○一三年,八十三頁。)
我記得,事情是這樣的,當我去探訪安老院,與每個人交談時,常常聽到這些對話:「你怎樣?子女好嗎?」「好,好。」「你有幾個子女?」「有很多。」「他們來看你嗎?」「是的,他們常來。」「他們上一次來是甚麼時候?」我記得一位老太太告訴我:「嗯,是聖誕節。」當時已是八月,她竟然有八個月沒有子女來探望,被遺棄了八個月!這叫做道德罪,明白嗎?
小時候,奶奶給我們講一個故事:一個年邁的爺爺因為喝湯時拿不穩湯匙,吃飯時總會弄髒衣服。他的兒子,也就是這家人的父親,決定讓他與大家分開進餐,給他在眾人看不見的廚房放張小桌子,一個人吃飯。這樣,當有朋友來午膳或用晚餐時,就不會留下不好印象。幾天後,父親回家,看到最小的兒子拿著木頭、錘子和釘子在玩耍,像要製作甚麼,於是他問:「你在幹麼?」「爸爸,我在做一張桌子。」「桌子,為甚麼呢?」「等你老了後給你用,這樣你就可以在那裡吃飯了。」兒童比我們要知得多!
在教會傳統的智慧寶庫一直倡導要關懷老年人、在其生命最後階段給予溫柔且支持的陪伴。這樣的傳統源自聖經,例如《德訓篇》中便有這樣的記載:「不要忽略長老的傳授,因為他們也是從祖先學來的;從他們那裡,你能學得明智,在需要時,你便能自知解答。」(德八11—12)
教會不可以也不願意,以不耐煩,更別說以冷漠、輕視的態度對待年老。我們須喚醒人們共同感激、讚賞和款待,讓長者感到自己是團體生活的一員。
我們的長者是男人或女人,是父親或母親,他們先我們走過我們的道路,住過我們的房子,經歷過我們為得到有價值的生活而每日拼搏的經驗。他們讓我們獲得更多,長者不是外星人。我們早晚也會成為老年人,即使我們不願意,這也無法避免。如果我們不學會善待長者,我們也將受到同樣的對待。
我們這些老人身體都比較虛弱,有些更尤為脆弱;許多孤獨無依,身患疾病;有些人須依賴他人的護理和關注。我們為此就後退嗎?讓他們自生自滅嗎?一個社會若不愛近人,倘若無償與不求回報的愛不復存在,包括陌生人之間,這將是一個罪惡的社會。教會忠於天主聖言,絕不容忍這樣的墮落。一個基督徒團體如果不再愛近人和付出無償的愛,這個團體將隨之丟失自己的靈魂。在不尊敬長者的地方,年輕人也不會有未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