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醫院制服
當大家走進一所普通科醫院時,定必見到所有醫護人員都穿著制服,不同職系有不同的制服,醫生有時換上藍色制服,有時只在恤衫西褲外穿上白袍,其他專職醫療人員如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也有不同的制服,病人入院後也會穿上醫院提供的衣服。這樣,不需要看職員證,已經可以分辨不同的職員,分別職員與病人也非常容易。在繁忙時間,醫院的食堂只招待醫護人員,病人不能進入用餐,這時制服便發揮了最大的作用。
以上穿著醫院制服的情況,跟從前在精神科部門看到的一樣,但是今天的情神科服務已出現了改變,制服的情況跟從前有點分別。首先,一些醫生已不穿著制服,有時甚至連白袍也不穿,只掛上職員證,有人認為這樣可拉近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關係,讓病人不容易害怕醫生,令病人容易向醫生暢所欲言。另外,當病人的情況穩定後,有些醫院可容許他們穿著自己帶來的衣服,讓他們有多點自由,重新建立自我形象,然而他們需要負責衣服的清洗和替換。要分辨職員和病人,有時需靠一張工作證。但是,病房的護士和其他職系人士,大部分仍然穿著制服工作。
在外地的精神科醫院,在這方面跟香港有些差異。例如在澳洲,精神科服務採用復元模式,不再像從前只把重點放在醫治病徵上,而更著重病患者的全面康復,回到未患病前的狀態,返回從前正常的生活 。因此,在那裡的精神科醫院,看不到病人穿著同一式樣的衣服,所有病人都可穿著自己的衣物。另外,為建立一個像正常生活的環境,所有職員都不穿醫院制服,只穿著自己的衣服。有時候,當走進一個這樣的病房,見到所有人都各有自己的服飾,可能令人很難分辨究竟某人是職員還是病人。有一次,一位初上班的醫生在病房內遇上一名染髪和四肢佈滿紋身的男士,原本以為他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後來在一次工作會議中又遇上他,才知道他原來是一名精神科護士,因為有些職員習慣把工作證掛在皮帶上,有時難以察覺。
總結經驗,外國精神科醫院沒有醫院制服的制度,實在做得不錯,受職員歡迎,病人的感覺也良好,相信這種模式,將來會逐漸取代香港現有的情況。
•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