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柏靈頓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天災摧毀了秘魯森林,小熊柏靈頓聽從姨母建議,前往倫敦過新生活,並尋找當年到訪森林的地理學家。柏靈頓人生路不熟,遇上瑪莉一家人,願意暫時收留牠,滿心歡喜,希望成為其家庭一分子。另一方面,自然博物館館長喜歡製作奇珍異獸的標本,偶然機會下發現小熊的蹤跡,更發現牠跟自己有莫大淵源⋯⋯
小熊到訪大城市,遇上各式各樣的人和事,引發連番笑話之餘,同時帶出嚴肅的課題——家庭的意義和愛的真諦,讓觀眾反省。電影裡瑪莉一家人跟小熊雖然沒有血緣關係,然而,他們在互動間展示出包容、接納、信任、互相幫助、團結,這些元素正是親人(近人)所具備的;耶穌所說的「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比喻(路十25-37)亦如是,不分種族、宗教、朋友、敵人。天主教社會訓導亦有清楚闡釋家庭的本質及其與社會之關係。(宜參看《天主教教理》第2201至2257條)
影片以漫畫手法,將主角居住的大屋立體地展現及解構:房屋調子深沉冰冷,子女各自躲在房間,與父母溝通不多。當小熊到來暫住後,情況有所改變,屋子變得熱鬧起來,色調漸漸變得陽光燦爛。導演刻意將家庭和大屋互相比較,道出兩者的不同及微妙關係。當然,家不純粹是一間屋子,前者滿載人情味、歸屬感、歡樂與哀傷的回憶,後者僅僅一個客觀存在的空間。
劇中的小熊最終得到人類接納,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然而,現實生活中,許多動物沒有小熊般幸運,遭到人類虐待或是遺棄。根據《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第169章)及其相關規例(第169A章),任何人士如採取或不採取行動而導致動物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即可界定為虐待動物,當中包括疏忽(例如沒有給動物提供食水)、冷漠及暴力行為(例如打及踢動物)。香港警務處為了提高打擊虐待動物的能力和成效,自二○一一年十月起,開展「動物守護計劃」,正式確立警方、愛護動物協會和漁農自然護理署之間的工作關係,彼此合作、協商、交流資訊及情報、培訓、分享經驗及協調。其後有關計劃邀請了保護遺棄動物協會、香港獸醫學會和中國(香港)獸醫學會加入。
根據食物及衛生局資料,由二○○八年至二○一二年九月,涉及殘酷對待動物而有充分證據作出檢控的案件共有六十八宗,當中大部份都能將涉案人士成功定罪。
討論問題:
- 假如你是瑪莉的家人,對於收留柏靈頓回家暫住,你有甚麼看法?
- 在你的家庭成員當中,你跟誰的感情最好?為甚麼?
- 你認為「家庭」的定義是甚麼?
- 邀請班上曾經或現正飼養小動物╱寵物的同學,請他們分享箇中的相處經驗
參考資料
- 天主教教理 http://dcc.catholic.org.hk
- 愛護動物協會 www.spca.org.hk
- 香港法例 www.doj.gov.hk/chi/laws
- 食物及衛生局 www.fhb.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