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團體促請政府
(本報訊)香港明愛等機構推出的「思健朋輩支援計劃」,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培訓及就業機會,合辦機構促請政府關注精神病康復者的就業需要。
「思健朋輩支援計劃」委託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研究及評估計劃成效,三月三十日公布「朋輩支援工作員計劃」研究結果。該計劃二○一二年十月開始,由香港心理衛生會、香港明愛、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以及新生精神康復會共同推動。
計劃為期三年,分三屆逐年推行,包括培訓課程及聘任。培訓包括初階及進階課程合共一百小時,另設十二小時實務相關技能,以及五十二小時實務培訓與督導。
過去兩屆逾一百七十名精神病康復者申請,合共取錄四十人,最後三十八人畢業。學員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及躁狂抑鬱症的康復者。
是次接受調查研究的十三位朋輩支援工作員中,近四成於培訓前為失業人士,平均失業年期逾兩年半。目前上述四間合辦機構已於轄下服務單位開拓「朋輩支援工作員」職位,共二十一名朋輩支援工作員成功受聘於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中途宿舍、庇護工場等。
研究報告分為量性及質性。綜合研究結果顯示,精神病康復者接受朋輩支援工作員培訓後,其自尊心由課程開始到就業後的三個月顯著提升一成一,工作動力更大有改善。
另外,接受朋輩支援工作員定期服務的康復者認為,朋輩支援工作員給予他們能量,提升他們的情感健康,包括快樂、生活興趣及滿足感。
至於接受朋輩支援工作員服務的康復者亦表示,工作員明白他們在患病時的感受,感到被諒解、信任及有安全感,有些甚至視工作員為他們的盼望及模範。
朋輩支援工作員須以「過來人」身份分享個人經歷,以支援其他康復者,有助大眾關注精神病患者的情況,減少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分享活動讓社會人士對精神病患者的接受度上升三個百分比,誤解及歧見亦下降近一成,當中更有表示聆聽康復者的分享後,加深體會精神病康復者的經歷和感受。
然而,計劃乃處於試驗性質,長遠有待政府落實推動。
朋輩支援計劃工作小組主席伍志華指出,精神病康復者面對的困難各有不同,期望他們的分享,讓僱主及社會大眾了解他們的需要,「大多數精神病康復者要定時覆診,僱主應加以體諒及關心,但亦不需過份保護,應以平常心看待他們。」
朋輩支援工作員Grace曾患有躁狂抑鬱症,病發前是一名小學教師,接受朋輩支援工作員培訓後,去年六月在天水圍的社區中心擔任朋輩支援工作員。她說成為工作員後,感覺自我能力提升,明白個人的身體精神狀況,接受疾病帶來的影響。
「我明白復元並非要回到病發前的狀態,而是接受自己曾經患病;工作員令我有機會與康復者同行,並以自己的經歷正面地幫助他人。」她說,精神病康復者容易陷入自我歧視,憂慮僱主會因她曾患精神病而被辭退,「幸好培訓時得到具系統性的教導,讓我明白復元的意思。」(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