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從「倫敦街頭」到「香港街角」

期數
3713
刊登日期
2015.04.17
作者
戚道強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4 月 19 日

七十年代末,筆者在收音機聽到由許冠傑先生演繹拉爾富.麥可泰爾(Ralph Mctell)的歌曲《倫敦街頭》(Streets of London)。當時深受歌曲優美的旋律所吸引,繼而想了解歌詞的內容。歌詞內容淺白,當時以一個初中生的英文水平亦能勉強了解,還記得其中一段歌詞大意是:「當你看到倫敦街頭的長者執拾別人遺留下的舊報紙時,他們所面對『晚境的淒涼』,你還會自怨自艾,質疑自己不是身處在幸福當中嗎?」

九十年代,筆者曾參與工作機構內部的「全民退休保障研究小組」,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分別訪問支持及反對的學者。當時假設長者每月領取三千元作出討論,但限於當時社會輿論,普遍擔心日後若香港經濟下滑,推行計劃所涉及的龐大支出可能遠超出社會所能承擔,故計劃最後無疾而終!二○一三年,梁振英先生在競選特首期間,他曾分享因看到社會上仍有長者靠拾紙皮過活,心中感到遺憾及不安,因此承諾當選後會致力改善「貧富懸殊」的問題,當時我對梁振英先生曾抱有一絲希望及憧憬!過往社會上很多人均反對全民退休保障,當中包括政府官員、政黨議員、經濟學者、專業人士等,他們可能因自身的遭遇、人生觀或學術上的看法,對於改善貧富懸殊的措施往往有所保留,他們擔心公共資源被濫用,他們強調人要「自力更生」,不自覺地將強化社會保障等同「養懶人」,怕政府「好心做壞事」。

二○一四年,香港擁有史無前例的龐大財政盈餘,社會醞釀再次討論「全民退休保障」,筆者察覺二十年後的今天,討論仍以長者每月領取三千元作起步點;此外,筆者亦留意到九十年代一些倡議反對的學者,開始傾向支持落實「全民退休保障」,可能從他們過往經驗的反思中,見到不少長者根本無法透過「自力更生」去分享及累積社會繁榮所帶來的經濟成果,相反,更多長者邁向晚境淒涼!二○一四年,香港對落實全民退休保障的社會條件較以往成熟,可惜在「雨傘運動」結束後,很多有關民生的議題都被擱置或拖延了,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在社會一片支持且迫切的呼聲中亦再次被拖延。

若望福音記載,耶穌因拉匝祿之死而感到難過,一時感觸而掉下眼淚!我們所信的主耶穌從人性而言,是一個有真情實感、有血有肉的人。今天當筆者想像耶穌在寒冷的早晨路過香港紅磡街角,看到不少在收集紙皮或免費報紙的長者,從他們的眼內看不到一絲自豪及歡欣,我深信耶穌會動「憐憫的心」,以行動改善長者的生活水平。我們是否願意放下個人利益及成見,支持拉近「貧富懸殊」而踏出一小步給長者們感到一絲絲希望?

 

• 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