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婚會離異父母共親職調查
(本報訊)公教婚姻輔導會四月十九日公布「離異父母共親職」調查報告,發現不少離異父母都希望履行責任管養子女,卻感到知易行難。該會建議離異父母及早求助,當局則應加強支援服務,提升社區教育。
調查員於去年八月至本年二月訪問了一百四十四名接受該會服務的離異父母,結果顯示,九成七離異父母均以子女的最佳利益為先,並且尊重子女的權利。
調查發現,離異夫婦共同管養孩子面對不少困難,六成半受訪者承認,每次與另一方見面也會爭吵或冷戰;五成七人在商討孩子事情時難以達成共識;近七成人感到難與對方合作承擔親職。
此外,有受訪者表示與對方合作時壓力大,部份人會出現焦慮、憤怒、厭煩、傷心、情緒低落等情況。調查亦問及離異父母對子女情緒的觀察,一半人覺察孩子有情緒困擾。
公婚會家事調解督導及親職協調員伍胡文佩表示,儘管離異父母均把子女放在優先位置,但雙方卻因情緒困擾難以理性討論管養事宜,「履行共親職時顯得『有心無力』,難以合作」。她認為離異父母應盡早求助,如透過家事調解或相關服務,磋商育養子女的安排。
該會的離異父母支援服務協調主任鄭朱雪嫻指出,不少受訪者難以放下婚姻中的恩怨,以致未能履行父母責任,最終令子女受影響,「適切的支援服務能提升雙方的解難能力,改善情況」。
鄭朱雪嫻提到政府當局於二〇一一年為離異家庭建議的「共同父母責任模式」諮詢文件,她說立法與支援離異家庭的配套應要相輔相成,亦須提升社區教育。
育有一子的Kitty(化名)去年六月婚姻出現問題後,她與兒子在情緒及生活上均受困擾,至九月社工轉介她就讀小一的兒子接受兒童小組及遊戲治療,孩子的行為及情緒得以改善,她亦在家事調解員協助下處理離異後的事宜,包括撫養權、財產分配等。她說最初感到悲傷、自責,更會與前夫互相指責,「社工幫助我放下負面情緒,面對離婚,讓我的傷痛減至最低」。
至於育有兩名孩子的Sarah(化名)一年多前接受公婚會服務,她由原本抗拒與前夫見面,至慢慢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共負親職,更逐漸放下對前夫的怨恨,現在他們可以一起商量合作照顧子女;她亦懂得鼓勵孩子分享感受。現時孩子定期與父親會面。她鼓勵離異父母要主動求助,有助化解雙方衝突。
此外,該會於四月起推行為期三年的「離異父母支援計劃」,對象為有嚴重衝突(如須由律師或法庭介入)的離異夫婦。計劃預計每年服務七十個個案,由親職協調員協助面對嚴重衝突的離異父母,減少離異對子女的影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