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徒批評政改預設篩選

期數
3714
刊登日期
2015.05.01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4 月 26 日

(本報訊)有教會人士認為政府四月二十二日公布的政改方案,剝奪了香港人參與選舉的權利,他們強調基督徒以至公民社會有責任維護民主社會的既有價值。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執行秘書陳麗娜四月二十七日對本報說,普選特首的政改方案比目前的做法倒退,成為候選人的門檻更高;當局沒有採納民間提出以防止候選人認受不足的「白票守尾門」建議,於現行方式下,即使低票仍可以當選。

談到方案就二○一七年行政長官選舉的安排,她說,舊有選舉委員會模式須從一千二百名提名委員會中獲八分一人支持,方成為候選人;一七年的參選人則要在一千二百名提委當中得到半數支持,才可成為候選人。

陳麗娜表示,「合理的民主政治制度能讓市民有代言人,從而彼此協商」,現有方案卻未能體現這民主功能,以回應當前爭議和疏導社會矛盾。她強調當局應尊重基本法賦予港人的普選權利。

對於政改方案備受爭議,她指基督徒當遇上「指鹿為馬」的社會處境時更需要履行先知職責──說真話,「而爭取公義也不應只著眼於短時間內的得失,應相信天主是歷史的主宰」。

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丁偉教授二十七日說,現有方案剝奪了香港人的被選權,即使有一人一票也不等於真正的民主普選。

對於官員指市民應先接受方案,讓日後再改善,他說除非北京正式承諾將來可改良選舉安排,否則此說法並無意義。

丁偉預期,即使方案拉倒,中央日後再准許推出新方案,亦只會跟現在的方案相若;他認同目前的局勢仍取決於民間有多大力量去爭取民主。談到公民社會的發展,他說雨傘運動令本土思想興起,但要思考如何去延續民主抗爭。

天主教徒丁偉說,香港社會要靠民主制度去反映民意,去保障既有的公平與價值。他指港人對制度的擔憂被轉移焦點,解讀成對內地人的不滿,實則是香港市民擔心核心價值與文化逐漸遭到侵蝕、「兩制」的屏障消失以致香港制度受影響,才會挺身而出作出抗爭行動。(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