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濟各阿根廷老師:

期數
3714
刊登日期
2015.05.01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4 月 26 日

(辛力社訊)阿根廷耶穌會士施諾內神父(J. C. Scannone)曾是貝戈格理奧(教宗方濟各)大學時的教授,亦曾輔助他牧養堂區。神父二月中獲耶穌會兩組織邀請到馬德里,期間接受辛力社的訪問,他以耶穌會獨特的宗教觀解釋「人民神學」的特質,並指出它如何影響教宗的思維。施諾內目前從事大學神哲學教學及研究工作。以下是訪問內容:

問:所謂的「人民神學」(Theology of the People),有哪些主要特質?

答:「人民神學」把人當作一個民族:雖然他們在政治上有著不同的演繹,但同樣具有共通的歷史、生活方式,爭取公益的相同計劃。它闡明人人皆期望成為一個民族。在拉丁美洲,這一點對貧窮者尤為重要,因為多數是窮人會保持著這種共同的生活方式及其利益,包括公義、和平及公眾利益的發展權等。

問:這種神學有否在某方面影響教宗方濟各?

答:我相信他有受其影響;這雖不是唯一的根,卻是他思想及行動上其中一個重要的神學基礎。

問:「人民神學」是否某種未曾運用過的馬克思主義思想?

答:「人民神學」從不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去理解拉丁美洲貧苦者的處境;反而,它透過拉丁美洲及阿根廷的文化和歷史去演繹,並非從自由主義社會學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而來。

問:可否這樣說,「人民神學」是由教會的社會訓導發展出來?

答:不直接是,因「人民神學」有更多的闡述,但彼此確有緊密關係。「人民神學」不單從社會角度出發,而是對福音及整個啟示的理解,因此它不只具社會幅度,亦同時具有神學性……

而教宗表示他在《福音的喜樂》勸諭中所列舉出的四個原則,正是基於教會的社會訓導。

問:「人民神學」亦稱「文化神學」,聖父亦曾在不同情況下講論過人民文化。在這種思潮下有沒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答:教宗指出,福音必須傳達至所有人及所有文化,保祿六世亦說過:文化福傳及人類文化。

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對人生的終極意義和文化的正途有著不同的演繹。文化某程度上可在衣著和飲食上反映出來,但更能體現於藝術、思想和宗教方面。

教宗曾指出教會作為天主的子民是多形式的,教會向所有文化傳福音,亦把福音融合於所有文化之中,不只在已進行了幾百年的歐洲文化,更包括亞洲、非洲等的所有文化,教宗談論過天主子民的多形式和諧,即現今所指的跨文化和諧,意指福音可融於文化及文化對話中,這正是相遇的意思。他提出的相遇文化能應用於教會,以及人與人、文化與文化之間。

問:這位來自「天涯海角」的教宗被很多輿論標籤為民粹主義者。

答:民粹主義者一般認為人皆相同,同由一位領袖帶領前進。其實,這幅影像是多面體,不是劃一,卻在相異中達致和諧;就如聖三內不同關係的結合,同樣地會發生在教會內和國際間。

問:教宗是否左傾人士?

答:何謂左傾?如果說教宗關注貧者就是左傾,要注意這行動是源自福音,並不源於左派。雖然左派人士也會這樣做,但我們不需要偏左才關注貧者,教會歷來效法基督,關注貧者、病人、傷健者和受害者……這並不表示此人屬左派,但他是傳播福音的基督徒。

問:是否「庇隆主義」者(Peronist,註:主張國家復興和民族解放)?

答:「庇隆主義」在阿根廷有很大影響力,更成為人們的精神力量……但教宗是否庇隆主義者?不是,因教宗從沒有干涉政治,更少參與阿根廷的政治。相反,他希望不同的意識型態及所有黨派能交談。

庇隆主義支持工人及貧苦,另一方面,亦有所謂「人民國家」這個主張。就算這人不是庇隆主義者也可認同這些主張,不是嗎?但是,雖不可形容教宗是庇隆主義者,但這主義其中某些論點來自並適用於基督宗教,有些更很明確是源自教會社會訓導。這是我們都同意的。

問:你有信息要帶給讀者嗎?

答:我們必須回到福音,教會在牧民上需要轉化……教會不應只著眼於自己,而是要放眼周圍,看見受苦者,看見需要慈悲的人,看見仍未認識基督的人;它是傳教的教會……換句話說,要肖似基督般以他自己去履行使命。我們亦必須把基督放在社會及現實的所有層面,包括全世界人類。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