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康會呼籲接納自閉症兒童

期數
3715
刊登日期
2015.05.01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5 月 03 日

(本報特稿)協康會一項調查發現,六成半自閉症兒童的家長因公眾歧視引發精神壓力,該會指這批兒童透過社區適應訓練及情緒管理訓練,有助改善其問題外,亦能減輕家長的困難和負面情緒。

協康會三月三十日發布「學前自閉症兒童參與社區活動」家長問卷調查,調查聯同香港大學心理學系於屬下十四間特殊幼兒中心,訪問三百八十七名育有自閉症幼兒的家長,當中六成半家長曾因子女的情緒或適應問題,於公眾場所遭人投以奇異目光,逾四成家長更曾遭批評管教無方,另有一成半人遭出言侮辱或嘲笑。

受訪家長均認同帶子女參與社區活動的重要,卻因難以處理子女的行為情緒問題而感到困擾,當中以剪髮、看醫生、到公眾廁所如廁等最感困難。

七成半受訪家長對自己面對的處境及子女的困難感到擔心,六成人外出時感到緊張,四成半人更因而感到焦慮、尷尬和煩燥。部份面對重大情緒困擾的家長,甚至不願意帶自閉症子女上街參與社區活動。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劉穎指出,公眾人士的負面態度和歧視除影響自閉症兒童,更引發家長的負面情緒,造成沉重的精神壓力,她指自閉症子女本身的社交發展障礙和情緒問題,令照顧者面對莫大困難;家長本身對子女症狀的不理解,以及缺乏家人的支持均誘發其負面情緒,以致不欲帶子女外出,「在惡性循環下,子女更加缺少外出練習的機會,連帶家庭成員也沒法參與,嚴重的更會影響整個家庭的生活質素。」

調查數據亦顯示,自閉症童接受社區適應及情緒管理訓練的年期愈長,可改善本身的問題外,家長感到的困難和負面情緒亦愈少。

六歲的軒仔被評估患有自閉症,曾有嚴重的行為情緒問題,經常在街上尖叫、亂跑,其母因無法處理兒子的情緒問題常遭受旁人責備,因而感到非常失落和沮喪,亦愈來愈不願帶兒子上街。

透過幼兒中心的教師注意到軒仔喜歡紅色和比他小的同學,外出時就讓他拿著紅色物件及拖著同學以助他穩定情緒,又用程序卡和圖卡幫他學習社交程序。現在軒仔學會控制情緒,令母親深感安慰,她說:「教師能因應兒子的喜好和特性安排訓練,令他大有進步。如今帶他上街,他開心,我也開心。」

 

鼓勵接受社區適應訓練

此外,協康會去年研發《社區樂悠悠》iPad應用程式,透過推行「社交溝通——情緒調節——協作支援模式」(SCERTS Model),教導自閉症兒童學習處理情緒。該會於二〇〇九年推行「社區適應訓練活動」。

協康會助理總幹事歐陽偉康指出,自閉症兒童盡早接受適切訓練以及公眾的接納,有助患童融入社區,他呼籲社會人士關注特殊需要兒童。

其中位於長沙灣的髮廊八年間免費為自閉症兒童剪髮,店主陳至廣說:「了解自閉症小朋友的特性後,我耐心地和他們談天﹑玩耍,又送上小禮物和唱兒歌安撫他們,待他們情緒穩定後才開始剪髮。」

另外,協康會成立的家長資源中心,促進家長對子女症狀的認識,鼓勵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和對特殊需要兒童的接納,提供紓緩親職壓力的平台,將於七月該會於九龍中開設資源中心,為學前兒童至成年階段的自閉症人士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服務。(公)

 

• 資料取自協康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