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與我何干?

期數
3716
刊登日期
2015.05.08
作者
羅淑儀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5 月 10 日

這些年來的六四前夕,總有些風風雨雨,這或者是歷史給我們的考驗。

近兩年,有人批評六四集會與香港本土情況脫節,為甚麼香港人要去「建設民主中國」,香港自己也自顧不暇,中國民不民主與我何干?今年就因為學聯內浸會大學的成員反對出席燭光集會,在集體共識下,學聯亦只能作出不參與的決定。不過這種切割論,其實漠視了六四的本土意義。

一九八九年,筆者也是大學生,那年內地的學運浪潮蓆捲全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我受到莫大的衝擊,也啟蒙了我對民主的追求。那時同學們一邊關心內地民運的發展,一邊參與香港的遊行,大家上了民主運動的一課。六四一夜,香港人歷歷在目,犧牲了的年輕的生命告訴香港人,北京共產政權可以這樣殘酷,爭取民主不能靠賜予。六四的鮮血激發了香港人追求民主的心,也由此形成了一個更廣泛的基礎去爭取香港本地的民主。

從個人而言,經過六四,筆者更懂得珍惜香港這片與大陸不一樣的土地,這城市正是無數香港人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成為我們的立足點,要保守這地方,然後爭取更大的公義和權利。陳日君樞機就曾說過,香港比內地更有福,我們有更多的自由,如果我們不爭取,是說不過去的。所以紀念六四,不只是平反、不只是建設民主中國,它也是筆者爭取香港民主的初衷,本土意義在於此。

再者,民主既是普世價值,爭取它在那個地方實現,都是大家所樂見。爭取民主從來是眾人之事,愈團結愈好,人愈多愈好,民主一旦成為浪潮,才有力量改變,哪有聽過自掃門前雪能成事?香港人關心天安門母親、李旺陽、很多因爭取公民權利而被拘留的朋友,同樣地,內地很多知識分子和中產階層,特別是雨傘運動期間,他們心底裡都會關心和支持香港。這種追求美善的心不分地域,它必須變成更強大的連結,才能帶來改變的希望。

而誰都知道,六四正是兩地人在民主運動最大的連結,這個全球最大規模的紀念集會,香港人表達對內地民運人士的關心,二十多年來矢志不渝地爭取,近年內地人來港參與集會的人數也愈來愈多,特別是對內地年輕一代來說,這可以說是一個啟蒙。今天若有人說,六四不關香港人事,「建設民主中國」也不關香港人事,內地人要民主就自己爭取,這只是把六四放在一時一地,漠視了它的歷史意義。這種切割式言論傷感情,切斷了情感,卻無法保衛香港。試想想,誰最害怕人民團結?中港矛盾愈深、香港愈孤立,對誰最有利?這是常識。

當然,筆者不能代表誰說話,但我相信像我這樣想的人一定很多,維園的燭海為證。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