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舉辦男人節活動

期數
3716
刊登日期
2015.05.08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5 月 10 日

(本報特稿)明愛男士成長中心四月十三日假理工大學舉辦「第十三屆男人節研討會」,有講者指社會情況改變導致父親角色轉變,他們需要學習做兼顧事業與子女關係的好父親。

研討會主題為「由從未遇上的父親到貓爸父親──時代轉折夾縫中的父親角色」,不少參加者都已身為人父。

講者之一、明愛家庭服務督導主任余紀讓說,「嚴父慈母」的父母子女關係經已過時,溫柔的父親角色逐漸興起。

余紀讓指三個近期有關父親的本地研究,均指出了父親較少參與管教子女,現今父親重視與孩子相處,鼓勵及稱讚他們,反映傳統的「嚴父慈母」管教模式正逐漸轉變成「慈父嚴母」的模式,溫柔的「貓爸父親」現象愈來愈普遍。

余說「貓爸父親」是指對子女採取較為個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寬容、擅於和子女溝通,採取中西結合的方式,引導子女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認為「貓爸」某程度上是對比管教嚴苛的「虎媽」而來。

他說上述研究反映,夫妻要關係良好,才能發揮親職,否則再嚴謹的管教也會打折扣。他指父親需要慢慢探索和調整心態,亦可能面對身份危機,他分享說,自他兒子出生以來,他好像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兒子同學家長都不稱呼他的名字,而是稱他為「傲爸」,兒子在太太心目中的地位也慢慢超越。

討論環節上中,他說夫妻應有共同目標,可嘗試多鼓勵、稱讚及認同丈夫參與管教子女的工作,讓他覺得多參與會帶來好的效果。

另一講者、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朱志強說,「以小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方式成為主流,著重平等,要顧及孩子的感受,男士亦要操心家庭事務,這改變了社會對父親的期望。

朱志強博士說,現今世代的好男人不只要「識搵錢」,回到家裡也要懂得操持家務,面對孩子不能像上一代那樣抽離和冷漠,惟這使他們在平衡家庭和工作上的壓力也大大增加。他說,上一代父親習慣以權威式的方法教養孩子,也貫徹「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模式,新一代父親則要重新適應。

被問及父親應如何處理壓力,朱建議他們定期給自己自由空間,多與別人傾訴,而最重要則是調適心態,在工作和家庭間保持平衡,惟這有如走平衡的鋼線,需要自行劃分優次。

談到「父親缺席」對下一代的影響,講者之一、教育工作者曾立煌說,不少五十歲以上一輩男士普遍在父親缺席的情況下成長,那年代的父親大多認為他們的責任就是養妻活兒,照顧孩子的責任落在母親身上,因此那年代的父親與子女的關係大多較為疏離。

他說這影響孩子的身心靈成長,他說父親在家庭中除了有創造生命和供養生活的角色外,也需要培育子女價值觀和知識。

他引述心理學家的研究說:「缺乏父親就如身體缺乏脊椎一樣,由於失去了內部結構,所以不停尋找外在結構來補充內在,如扮演英雄、永不長大、性放縱、自戀等。」(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