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友戲有益】厄瑪奴耳救恩神曲(二)
瑪利亞獨自捧住大肚子在白冷街頭等待若瑟找客店,多名路過婦女向她關切慰問伸援手,表現一種自然人性惻隱之心。與今日都市人在地鐵不會讓座、街頭見死不救免麻煩,對比強烈!曲詞合粵音,有古雅詩意句子,也有聖經章節。雖然多白話文的「的」字,亦算通順了。記得五十年代,馬師曾紅線女回廣州搞粵劇改革,當時看《彩蝶雙飛》的老馬演關漢興,和對手說對白有「漢卿呀,消息不好了呀,某某與某某一齊都死了呀!」「這不是天外飛來一個好嘅消息?」這是說慣廣東話的粵劇演員,唸白話也改不了加上沒需要的「呀」、「嘅」,與「的、了」同句顯得不倫!現在沒有這問題了。
新劍郎的耶穌唱腔細緻,亦很有台風,不是人人扮耶穌伸開雙手都有那種氣度!他的最後晚餐和山園祈禱兩場戲都非常感人!之前他行聖蹟的段落,很聰明地集中於第一個加納婚宴、和最大的拉匝祿復活。中間治病驅魔的只輕輕帶過。受考驗一段又給魔鬼表演小武身手。
釘十字架一幕,從聖架卸下耶穌屍體,橫臥聖母懷中,做出一個聖伯多祿大教堂內展示、米開朗基羅雕刻 La Pieta 的姿勢,襯住《紅燭淚》的淒涼音樂,是一個很美的 tableau (舞台靜態造型)!導演麥秋安排一名好心羅馬兵,表現對聖母的同情寬容,與冷酷無情的司祭長(葉進)、法利塞人(尚明輝)率領的猶太群眾,又是強烈對照!見到《老馬有火》兩名老戲骨又唱又做的丰采依然,非常感動!
總括全劇,是很大野心的大膽創新嘗試,成績非常成功!除了用上傳統粵劇梆黃小曲,亦有先詞後曲新寫的「真福八端」。粵曲式悅耳的「天主經」也很動聽。難得上百的演員,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多是不唱不說對白的,個個都賣力演出。構成一部史詩式規模的神曲!
我對老朋友麥秋的導演手法是由衷的佩服,看本劇,很受整個團隊那本著信德愛德盡力付出的精神感動!
只有一兩個小疑問:其一是拉匝祿復活那一幕,能唱能演的廖愛玲飾演的瑪爾大擔重戲,可以理解,她是對耶穌信心較遜的拉匝祿姊妹。我不明的是另一姊妹瑪利亞瑪達肋納(黎宛紅),也是粵劇演員,更是對耶穌信心十足的一個,何以無戲可演兼沒有一句對白?另外,結尾馮祿德朗誦的幾句,體裁是四六駢文,不過平仄不協:文革後內地編劇這方面果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