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我甘願被派遣

期數
3717
刊登日期
2015.05.15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5 月 17 日

今日社會十分強調溝通,藉著良好的溝通,工作的成功比例亦會相應提高!因為從每個人的能力、潛質及事件的強、弱、機、危中,我們可以體會如何提供支援,使事件能達至圓滿的地步,而參與者亦能從中得以學習而成長。但是,由於從不同層面看同一件事情,亦會有不同的視野;因此,不同人在同一經驗中亦會有不同的體會。如此,在順境時,彼此的困難不會很大,但若遇到挑戰,則彼此間的差距可能會令雙方產生一些矛盾及衝突。其實,我們在面對問題時,若只短視現有的情況,而沒有預期未來的處境,則會出現不同層次上的代溝!

今日的福音描述主耶穌在升天前派遣門徒往訓萬民,驟眼看來,門徒經歷了復活主多次的顯現已經準備妥當,能為福音作見證。但實質上,這批門徒在面對主耶穌復活的事件上,理智與感情上仍需要一些時間作出調適。因此,主耶穌在派遣他們前,「顯現給他們,責斥他們的無信和心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由死者中復活後,見了祂的人」(谷十六14)。主耶穌的責斥並沒有阻止祂派遣門徒們向外傳福音,反而讓門徒從自己的不足中,能全心依賴上主。這也許是很多基督徒的寫照:他們在生活的成功背後,忘記了生命之源的天主,而只相信個人的能力,沒有向上主表達感恩之情、亦沒有全心信靠上主!如此,他們與上主的關係便會流於形式化、功利化,或許這便是很多教友對信仰冷淡而離開教會的原因!

但是,主耶穌卻向我們作出強烈的訓示:「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判罪」(谷十六15)。這就是說,我們相信那愛我們的天主,因著愛,藉著降生的天主聖言,將這愛的奧秘揭示給我們,並在祂為愛而犧牲在十字架上的聖死,改變了我們的命運,使我們能在愛內作出回應而獲享新生命。因此,我們藉著聖洗聖事而獲得的新生是需要我們努力加以維繫:沒有愛德的信德是死的、沒有信德的愛德也沒有生命!因此,主耶穌派遣門徒時,給與了他們一些能力:「因我的名驅逐魔鬼,說新語言,手拿毒蛇,甚或喝了甚麼致死的毒物,也決不受害;按手在病人身上,可使人痊癒」(谷十六16—17)。這些能力並不是門徒們個人的利益或光榮,而是使受眾因接受了天主的恩寵後,而相信祂並光榮天主。故此,雖然今日我們並沒有得到天主所給與的相同的恩賜,但我們卻藉著日常生活所需,以自身的方式光榮天主。當代教會在面對世界不同的意識形態、社會價值、倫理道德的挑戰、戰爭的不仁、和平的渴望等不同需要時,她亦作出了不同的回應,亦為社會帶來一套合乎信仰的價值觀及行事標準。教宗方濟各多次呼籲我們要為窮人服務、要給與人應有的尊嚴。因此,教會應關心弱勢社群的需要:不單在物質上、亦在精神及關係上的需要!試想想:我們很多資深教友都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領洗入教;那個年代,教區成立了很多不同的堂區,她們均派糧食、贈醫施藥、辦學扶貧。她們願意走在社會的最前線,為居民服務。她們將主耶穌帶給未有信仰的兄弟姊妹,並非以高超的神學的理論,而是以一份單純的天主之愛,為人間帶來溫暖!這些兄弟姊妹在經驗了天主之愛後,很多都會藉此而入教,並經教理的教導下,漸漸地加深對上主的認識,從而能更具體地回應福音的召喚!他們相信天主,因為他們被愛,他們明白到無論在任何境遇之中,天主均會照顧他們!

現在,我們有不少堂區均有不同形式為窮人及有需要兄弟姊妹的飯局,重點除了為他們提供一頓飽餐外,實在是為使他們能經驗到人間有愛:雖然他們處於困難中,仍有很多兄弟姊妹願意關心、支持他們。同時,我們亦願意表達出我們背後的動力是來自天主,是天主派遣我們,作祂的使者,將平安、真理、和美善帶給我們的近人:「艱苦的奮鬥和辛勤的努力,不應使我們心灰意冷,因為有偉大的賞報等著我們。願我們的雙目要常注視著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耶穌。祢為擺在面前的福樂輕視了凌辱,忍受了苦架。我們要堅持所明認的望德,毫不動搖,並以聖愛之情,跑向擺在我們面前的戰場;我們要以堅忍跑向前去,堅忍是我們極端需要的,為使我們承行天主的旨意,並獲得所許諾的賞報。」(節錄自「方濟與貧窮夫人的愛情故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