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書院一百四十年

刊登日期
2015.05.15

(本報訊)由喇沙修士創立的聖若瑟書院創校一百四十年,該校校長陳美梅指出,修士以基督精神的理念辦學,以校訓「勤勞與美德」培育學生的發展。

服務該校三十二年的陳美梅二〇一〇年履任校長,她說校內教師都能秉承修士的辦學精神,愛錫和關心學生,使其愉快地成長,期望學生日後能將教師這份愛感染他人,貢獻社會。

陳美梅指出,校方一直注重領袖培訓,例如高年級生擔任領袖,並自行發掘接班人;舉辦遊學團,學生先後到法國、英國、南韓、新加坡及中國等地遊學。此外,學校亦加強與舊生聯繫,不少舊生成為學生的同行者,分享如何將昔日所學應用於社會上。

推動健康校園

過去三個學年,該校推動「健康校園」為發展方向,九月新學年起則以「生涯規劃」作為全校項目發展。

陳校長說:「生涯規劃是一種持續及終身學習的過程,學生由認識自我開始,再作出個人規劃、訂立目標和反思精神,認識各行業或升學的途徑。」她指學校曾安排從事大律師、醫生、設計行業的舊生,在暑假與中五以上的學生實習五天,了解各行業。

學校於十年前設立學生組織「品德教育及學業推廣委員會」,委員會會長、中五生雷家睿指出,由學生推動更能向學生帶出健康意識。他說每班設有兩名「健康大使」,依據該會的「健康校園約章」,組織學生推廣健康和衛生意識。

負責推動「健康校園」的教師杜靜儀指出,三年前學校參與香港中文大學的健康校園計劃,期望能取得世界衛生組織的認證。

自由校風讓學生成長

學生會會長關宗揚說,學校給予他發揮領導的機會,他認為活動由學生主導,能團結學生,加強歸屬感,「例如每年的游泳及足球賽事,學生會自發到比賽場地打氣,以示支持,不少舊生也會參與」。

中五生余承哲是校園編輯及學生會籌委,他說校方給予他們很大的自由度,能激勵學生發揮所長,「在活動裡學習協調、領導及承擔責任,對我將來的發展很有幫助」。

位於堅尼地道七號的聖若瑟書院,西座(教堂樓)及北座(高錕樓)校舍於二〇〇〇年被列為法定古跡。教務主任黃婉芬表示,計劃培訓學生成為導賞員,日後開放校園,讓公眾認識具有歷史價值的校舍,亦加強學生了解學校的發展。

服務該校三十七年的副校長胡運國說,讓學生自由發展是聖若瑟書院的傳統。他說,以前的修士除了教學之外,還與學生打成一片,「外籍修士熱愛運動,時與學生一起參與,師生關係深厚」。他說,修士獻身教會,藉教育向學生傳遞喇沙精神,現在校監仍由修士擔任,以持守學校的辦學使命。(高)

 

聖若瑟書院軼事

一八七五年,六名基督學校修士會(即「喇沙會」)的修士應高主教邀請來港,接辦救主書院,並將該校命名為聖若瑟書院(聖若瑟是喇沙會的主保)。

學校初期發展迅速,由一八七五年的七十五名學生,擴展至一八八○的二百五十六人,校舍亦於砵甸乍街(一八七五年)搬到堅道(一八七六年),往後再搬到羅便臣道。

一九一八年二月十三日的一場地震,動搖了羅便臣道校舍的根基,修士買下了德國會於堅尼地道七號的舊址作校舍——即現時的校址。

 

有關聖若瑟書院的一些要事,包括:一八七七年與聖保羅書院協辦首屆校際運動比賽;一九○三年與皇仁書院及拔萃男書院舉辦首屆校際足球比賽;一九一三年成立了香港第一旅童軍。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