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期數
3717
刊登日期
2015.05.15
作者
黃宗顯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5 月 17 日

不少人聽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這也常常被用作電影的題材,但不是很多人知道這症候群的由來和細節。這症候群的起源地是斯德哥爾摩,是瑞典的首都,這是瑞典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位於斯德哥爾摩Norrmalmstorg廣場的最大一家信貸銀行被兩名匪徒搶劫,有四名銀行職員被挾持,匪徒跟警方對峙了一百三十小時,即六天的時間,當時四名人質曾抗拒警方的營救,他們的生命雖然受到威脅,但卻對匪徒沒有痛恨,反而表現出仁慈和憐憫之情。匪徒投降後,需要面對法律的審判,那些人質卻為匪徒籌集法律訴訟的資金,更意想不到的,就是其中一名女人質竟愛上了匪徒,更在匪徒服刑時跟他訂婚。這四名人質感激兩名匪徒沒有傷害他們,也感到他們被匪徒照顧。

後來,有精神科醫生將此現象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被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報告,約有百分之八的受害者出現這症候群。另外,男女都可患上這症候群,而女性較男性多。這症候群有幾個特徵:一、匪徒綁架人質的原因獲人質的認同;二、人質感到生命受到威脅;三、人質體會到匪徒施予小惠的動作;四、人質的想法被隔離,不受外界影響;五、人質認為不能逃脫。

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人,會經歷恐懼、害怕,這是在不安環境中的情緒反應,假如受害者跟挾持者相處較長時間,又沒有受傷,便可能出現同情的感覺,再進一步可能向挾持者提供幫助。這症候群的原由是跟銀行打劫挾持人質事件有關,但它可被看作一種創傷性的關係,可發生在人質以外的情況,例如在兩位有強烈感情連擊的人之間,其中一人間歇性地騷擾、威脅、虐待或恐嚇另一人。從心理學的理論分析,這是受害人遇到創傷時的反應,認同侵略者的言行,使自己不再認為是一種創傷,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目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未被界定為一種精神病,只是一種心理行為狀態,所以沒有一種特定的治療。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