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者談炒賣風氣
期數
3718
刊登日期
2015.05.22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5 月 24 日
(本報訊)香港炒賣風氣盛行,教育工作者和牧者分別指出,師長要教育青年避免成為物質的奴隸,社會亦要檢視炒賣背後的心態,避免只求獲利而忽略人格成長。
近年社會炒風熾熱,如新型號智能手機、銀行紀念鈔票等,都被利用來炒賣圖利。信徒教育工作者安中玉四月二十三日對本報說,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下,早已接受「搵快錢」的心態,這對他們弊多於利。
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助理校長安中玉說,信徒應避免成為物質的「奴隸」,「若青年凡事以利益為先,自然少去關心社會公益,對青年的成長有影響」。
他說:「過去人們收藏郵票、模型或鈔票等是為發展個人興趣,但現在不少人卻用來圖利,這些行為值得關注。」
安中玉說,學校會在宗教及道德教育課堂中,就經濟或投資等議題向學生灌輸自律、主僕及奴隸的關係,教師亦在早會上以「生命」為題,分享教會信息。他指出,人不應將投機心態當作理所當然,以免成為物質的奴隸。
談到有關炒賣有礙個人成長,方濟會陳滿鴻神父四月十七日對本報說,社會訓導提到人與商品關係,指出工作使人成熟,從中學習勤奮、負責,使人發展滿全。對於投機炒風獲利、卻不涉及實質勞動生產,他質疑這是否有助個人成長。
陳滿鴻神父說:「在投資或投機時,信徒應反思當中的心態和行為,是否有助人性成長,考慮是否值得參與這些活動。」他說,目前香港工業式微,缺乏實質生產業務,金融、投資等成為香港主要的行業,這關乎社會結構及社會政策等課題,亦導致投資炒賣風氣趨普及。(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