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以外
政改表決在即,特區政府提出的選舉方案毫無疑問是假普選。然而,政制未見進展,香港社會經歷雨傘運動後卻愈趨激化,這些都是各位關心、憂慮的社會現況。
我們清楚知道,香港社會早已存在極多不公義:袒護權貴、官商勾結、向弱勢抽刃,無日無之。是故公平公正的選舉制度更見重要。我們必須明白,教友不只是教友這個身份,同時也是公民、也是社會的一部份,而推動社會進程,正是每一個公民應負的責任。這其實也是簡單不過的道理,人所共知,選賢任能,是公民權利,更是公民責任,社會藉此得以運行暢順,掌權者戒慎恐懼,推行政策時盡力維持社會正義,平等公正,減少剝削與歧視;人民同時憑藉手中一票,在不公義發生時,仍有法臨崖勒馬。
香港回歸接近十八年,政府內閣歷經三屆,然而掌權者的管治能力卻每況愈下,特首一位比一位漠視民意,民望一蟹不如一蟹,政府官員愈見不被市民尊重。才德兼備者多不願加入政府,願意加入內閣者則多不稱職,不少官員更缺乏誠信,操守令人懷疑。社會何以發展至此,究其因,就是因為掌權者領導無方,又非人民所屬意,一人一票選出。
經過雨傘運動,不少港人固然有所覺醒,但是,社會分化卻更見嚴重,要達致社會復和,就要對真理有所堅持,「勿忘初衷」。事實上,我們關心社會的原意,就是源自信仰的推動。從教會的訓導,我們知道政府的權力不是受限制的,也要遵從道德律的指引。「權力並非漫無法律制裁的;反之,它的有權發命,都應合乎正直的理由,它的命令的拘束力乃出自倫理秩序,而此倫理秩序則以天主為始源,亦以天主為目的。」(《和平於世》通諭47)。因此我們不能盲從當權者的說話,要辨別當中的真偽。建制中人以不同方法勸說市民應「袋住先」,日後才共商改革。可是,我們能相信劣績斑斑的中央和特區政府嗎?由原來的○七○八雙普選、再到二○一二,變成即將來臨的二○一七,香港人在民主路上走了三十年,得到的卻只有拖延,還有謊話連篇:「八三一」決定「落三閘」,還勸說香港人「袋住先」,如此不公義,我們還應盲目順服嗎?
由此路進,我們就體會到一己之責何在。作為教友,多祈禱當然有莫大裨益;但作為公民,單純的祈禱,其實並不足夠,我們可以做的,實際上有更多。沒有誰比誰高尚,我們都是罪人,「基督徒」並不應當獨善其身,事實上亦只有共負一軛。作為基督徒,就是天國公民,實踐公義、仁愛,便是當然責任,我們應對自己有更高要求,為社會、也為天主,奉獻更多,付出更多,以天主為我們的楷模,盡力肖似基督。「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香港的未來,就看我們了。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