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恐懼

期數
3718
刊登日期
2015.05.22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5 月 24 日

當一個人面對恐懼時,他或許會出現很多不尋常的反應:過分情緒化、自我封閉、強烈的佔有慾、暴力傾向……等,為能掩蓋人生中的黑暗面!因此,當你在團體中遇到面對著這些困難的兄弟姊妹時,便應以一份關懷、忍耐、體諒的心去接納他們,而不應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態度來回應。因為,今日很多家庭的困難、很多人際間的挑戰,正是由於未能體會箇中的原因,而未能以適當的方法去支援這些受傷的兄弟姊妹。

正如在本主日的福音中,當時門徒正處於恐懼不安中:「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着」(若二十19)。究其原因:雖然他們從瑪利亞瑪達肋納那裏聽到有關主耶穌復活的消息,但他們是否完全相信呢?或許他們真的相信了;但是,心中也許會反問為甚麼主耶穌不是先將信息告訴他們,而告訴一位女性!這種「忐忑不安」的經驗,可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遇上,而且反應亦如同門徒一樣:將心門關閉!很多時候,當人處於黑暗時,除了情緒反應異常外,他們對很多事都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好像世界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一樣。正因為處於如此黑暗的境地,故聖史特別強調:「正是那一週的第一天晚上」(若二十19)。復活主就在這靜夜的黑暗中,出現在門徒的面前:「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若二十19)從復活主向門徒的祝福中,他們不單接受了聖神,且得到一份內心的安寧。因為這份「平安」就是復活主,祂藉此寓居在門徒的內心。正是由於這份與主同在的經驗,驅除了他們內心的恐懼,而能接受主耶穌給與他們的使命:「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若二十21)。因為,藉著主耶穌展視給他們自己的釘痕;門徒便藉著這傷痕的恩寵治療了自己的無信,使那鐵石的心得以軟化,並重新經驗主愛的溫暖!

如此,門徒們接受了主耶穌的派遣,並不是依照自己的意願,而是依從上主的旨意。正如天父在愛內派遣聖子到世界上;同樣,祂亦在愛內派遣祂的門徒到世界上宣揚福音。正如主耶穌在宣講天國時所受到的苦難;同樣,門徒們在宣講復活主的喜訊時,亦會遇到不少的苦難。但是,他們最終無恐無懼地接受了挑戰,因為有天主聖神在內心不斷的推動,使他們能勇敢地回應天父的旨意!

復活主為準備門徒被派遣出外宣講,祂向他們噓氣以接受聖神:「你們領受聖神罷!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就給誰存留」(若二十23)。如此,門徒從復活主身上得到了能赦罪的神聖能力,為使眾人能重新在愛內合而為一。教會亦藉此而繼承了宗徒的使命,藉著聖事及教化使眾人能在天主的恩寵中,與主契合!因此,我們每人所得到的神恩並不是為自己的光榮,而是為光榮天主!天主的光榮就在於:「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我們原為一體一樣」(若十七22)。既然我們生活的一切只是為光榮天主;那麼,我們不需要為自已保留甚麽現世生活的痕跡!試想想:當今社會多少人為名譽、地位、金錢而奔波勞碌,最後得到的可能只是焦慮不安。幸好,在教會的服務理應為光榮天主;若在教會內也是爭名逐利,他們便不明白主耶穌在苦架上聽命至死的意義了!

正因如此,在靈修生活中辨別神恩時,我們非常強調應有一份「平常心」,也就是我們不一定追求個人的意願,而是接受天主給與我們可能是兩極相對的要求,我們也欣然接受,最重要的是能達到我們受造的目的:「為讚美、尊敬、事奉我們的主天主,因而拯救他們的靈魂因此,我們不應該尋求健康甚於疾病、財富甚於貧窮、榮耀甚於屈辱、長壽甚於短命我們只應切望和選擇那些更有助於我們達到受造目的之事物」(聖依納爵神操23)。當我們在十字架上被釘的耶穌體會到天主對我們那份「全掏空」的愛,我們亦甘願以整個生命藉著愛「全歸還」給天主。我們現世生命的一切既然都只是過客,我們追求的卻是與主在愛內的合一;那麼,生活上的得失也不需要過分「執著」!當無所「執著」便無懼有失,內心便能泰然自若,得到真正的「平安」:「在愛內沒有恐懼,反之,圓滿的愛將恐懼驅逐於外」(若壹四18)。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