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二千年足印》(上)

期數
3658
刊登日期
2014.03.28
作者
陳滿鴻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3 月 30 日

《二千年足印》於二○○一年以VCD格式譯為中文在教區派發。現隨著科技更新,轉成DVD格式再度派發。筆者於VCD年代看過,當時已想寫一篇評論,但始終沒有動筆。

外文版《二千年足印》攝製及發行於一九九九年,相信九零年中已開始籌劃。二千年是一個適當的機會,把歷史中基督宗教的發展來一個簡介。

首先,《二千年足印》的歷史資料是豐實的,它不是宣教性的回顧,這點倒無所謂,至少可讓教友得知一點歷史。

全套《二千年足印》,筆者願提出兩點與之對話:第一,關於十字軍的記載;第二,關於「贖罪券」。

筆者不是歷史學家,以上兩個議題都牽涉複雜的跨國家歷史,故我這歷史門外漢,只願以提問的方式,從另一個角度去抒發一點意見。

二千年來臨之際,記憶中歐洲瀰漫著一種對伊斯蘭教的好感,視之為和平、偉大的人類文化及宗教傳承。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及基督宗教都同屬一神信仰。

九十年代天主教會的合一渴望高漲,「二千年足印」於那個年代拍攝,在各集中流露出對伊斯蘭信仰的表揚,這是潮流使然,尤其重要的是,這錄像製作使一般基督徒意識到原來在中世紀,伊斯蘭文化無論在哲學、科學及文藝上已如此先進,連天主教的士林哲學家也是從阿拉伯語文的翻譯中,發現到古希臘哲學。

筆者絕對支持《二千年足印》對伊斯蘭文化的正面介紹,但另一方面,筆者找不出半句負面評論,反而對十字軍大加鞭韃。在十字軍與伊斯蘭國家的戰事中(爭奪聖地控制權),十字軍被描述為屠殺平民的侵略者,而伊斯蘭軍隊則是保護平民、愛好和平之士卒。十字軍戰爭持續多年,經歷大大小小多場戰爭,但凡戰爭都不是好事,然《二千年足印》對伊斯蘭沒有半句批評,令人覺得九十年代歐洲人普遍抬舉伊斯蘭原來已經到了一廂情願的地步。

到了二千年代,這一面倒的善意終於遇到歷史考驗,先是在美國發生911慘劇,隨後恐怖主義逐漸散佈。當然,我們並不因此而否定整個伊斯蘭文化,根據某些人的分析,九十年代時,天主教不少學者以大公精神看伊斯蘭教義,其中盡是美善。可是,另些人看出與伊斯蘭共融完全是單向的。只要看歐洲及美洲的伊斯蘭移民,就證明了他們在實際生活上是組織「國中國」,不會融入宗主國文化。

即使我們承認十字軍有其醜惡的一面,但歷史的發展也該還這場運動一個公道,以當時的國際形勢看來,歐洲諸國是不堪一擊的。十字軍運動的意義其實是捍衛了歐洲,基督徒以宗教的情操,主動出擊,把戰線拉出歐洲版圖以外,直迫伊斯蘭勢力邊緣,打了百多年的持久戰,歐洲基督徒軍隊最後雖無功敗走,但至少暫時遏止了伊斯蘭勢力向歐洲可能的擴張,給歐洲爭取到時間,重奪科技及文化地位,使歐洲再不受中東伊斯蘭的軍事進攻。

的確,十字軍不必然是聖戰,戰爭無疑有惡行,但當時基督徒軍人前仆後繼的犧牲,以弱戰強,使歐洲免於淪陷威脅的貢獻功不可沒。

伊斯蘭宗派林立,九十年代歐洲人把它良善及和平的一面理想化,無視原教主義者及暴力宗派的存在。《二千年足印》若果在今日攝製,相信會對十三世紀的基督徒及志願從軍者一個更公道的評價。

 

下次我會提出另一個爭論性的議題:贖罪券。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