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政談玩具今昔:
(本報特稿)香港懷舊物品收藏家李守政,新近獲書局邀請撰寫與童年玩具有關的書籍,從中讓他回憶童年時的玩樂趣事,他認為親子關係在乎一起遊戲時,父母可以是孩子很好的玩伴。
天主教徒李守政稍後推出與童年玩具有關的書籍(書名稍後公布),內容圍繞他在兒童時代接觸的玩具、文具、讀書時在校內接觸物品等介紹。他亦獲中華書局的邀請,於六月十一日以「守護香港童年趣」為題,分享他對於懷舊玩具的回憶及童年趣事。
談及童年趣事,他說兒時很貪玩,每年中秋節到外祖母家會隨其他鄰里小孩玩樂,跟從他人創作玩具:例如用錫紙包裹火柴頭,燃點後火柴像火箭的速度行走;或是把坑渠當作滑梯,坐在紙皮上滑下去,最後連褲子也弄破……結果被母親責備。
李守政認為,任何物品也可以是玩具,「玩具能啟發兒童的創意空間和想像力,協助智力發展,從遊戲學習中成長。」他說,早在五十年代大多兒童生活清貧,以石子、紙皮、樹葉等已可玩樂一整天。
他自二○○五年起收集懷舊物品,後來把興趣轉變為事業,並設立懷舊展覽館,與來訪者分享前人的生活點滴。收藏品中有不少兒童玩具和文具,他認為藉著懷舊物品有承傳的作用,「收藏品中不少與我有關係,既展示我的成長歷程,亦反映昔日青少年的生活:簡單、知足的玩樂模式。」
反觀現時的玩具種類繁多,電子產品普及,如何滿足孩子的需要?他認為,親子關係是主要關鍵。
李守政的女兒一歲多,身為父親便是女兒的玩伴,「她出生後,我常與她一起,現在她已慢慢懂事,凡有玩樂的時候,她自然會找我,親密關係便由此建立。」
遊戲是腦部發育的訓練,然而遊戲過程須由家長引領一起玩樂。他說:「一件玩具可以有不同的玩意,家長應先啟發自己的創意,孩子看見會感到新奇,亦會從中模仿。」
他說,家長的角色有助孩子發展,「父母是子女的第一個玩伴及引領者,是與他們一起玩樂的對象。」在他而言,家長需要給予時間,引導孩子一起遊玩,而非只把玩具成為子女的玩伴,或把子女交由外傭管教。
李守政亦是空手道教練,他說身為教練面對學生時,也要懂得尊重彼此關係,「與青少年相處,既是他的老師亦是朋友,在教授空手道時,學生遇有疑問不能以『權威』的態度回應。」
他指這與親子相處的態度相近,不能止於判斷其行為正確與否,先要進入他們的生活裡,兒童有好奇心,當遇到有趣的事會向家長發問,家長應耐心地解答問題,才能與他們交流,了解其需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