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如花綻放(一)
親愛的潼潼:
你喜歡甚麼花?是玫瑰?是百合?還是其他?小小年紀的你,長期插著喉扣,以致說話困難,每呼一口氣都挪盡你不少力氣,還要應付繁重的功課,可是卻沒有因身體上的痛楚而出現倦怠疲憊的樣子。
你每次上視藝堂,用心繪畫,而且畫得很好,記得在二年級交來的視藝家課《花開富貴》(圖),我給你很高的分數,能教你這樣如此乖巧的學生,是我福氣。連續教了你兩年視藝,今個學年三年級,無緣教你,你的病情逐漸惡化,讀了一個學期,在今年一月廿四日安詳地離開世界。臨終時,你仍堅持把功課做好,病到連一絲氣力也沒有,為甚麼要這樣堅持?是否要學習耶穌堅忍不拔背負自己的十字架?
在巴黎蒙巴納斯墓園第七墓區,睡著一位永遠不會起床的女畫家,被譽為「畫魂」,她和你一樣有堅苦奮鬥的精神。她是中國畫壇第一位赴歐洲留學的女畫家潘玉良(1895-1977),生於江蘇,雙親和妹妹早逝,只剩下她孤苦伶仃。十三歲時走上一條痛苦絕望之路,被好賭成性的舅父賣給妓院當娼妓,淪落風塵,嘗盡辛酸苦辣,好像末日審判的過活。後來她遇上一位男人改變了命運,委身為妾,人生才初見曙光。
婚後潘玉良沒有鬆懈,努力讀書識字,後來發現自己有繪畫天份,丈夫便把她送往上海美專學校學習美術。憑著毅力奮發的決心,考取巴黎國立美術學院,與徐悲鴻同班。兩年後得到羅馬國立美術學院的賞識,直接升入美術系三年級學習,成為該院第一位中國女畫家。自此,她走上了另一條荊天棘地的藝術之路。
學成回國,潘玉良被聘於上海美專任教,她在歐洲已經獲得資歷承認,回國後不單不獲賞識,更有很多人質疑她畫假畫,潘玉良的畫展在中國備受侮辱,被迫離開祖國,再次返回法國。潘氏的五十年藝術生涯在法國度過,中西融合的畫風,以各種不同藝術媒介表現,賦予自己的個性色彩,她的油畫常以水墨畫技法繪畫。
即使在法國過著貧困的生活,潘仍不願意賣掉畫作,留下了四千餘件作品,臨終前要求全數捐給中國,這是她的心願。其實潘玉良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再次返回祖國,可惜未能成事。幸好遺願沒有落空,把畫作回歸祖國,現珍藏於安徽博物館,彷彿她的畫魂回來了。
一位毅力驚人的女畫家,生於中國最混亂的改革時期,坎坷身世,備受爭議;畫技超卓,加上愛國情操深厚,潘玉良卻甘願「化作春泥更護花」,因為「落紅不是無情物」。凋萎花瓣落在地上,與春泥結合變成肥料,栽育出更多更美的花朵。情願為祖國而奉獻自己藝術。
潼潼,天堂上是否有很多美麗的花朵綻放?
你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