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友戲有益】 哈姆雷特x馬克白:姣盡腦汁版

期數
3658
刊登日期
2014.03.28
作者
陳鈞潤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3 月 30 日

這長長的劇名,是電影《寫我深情》編劇斯托帕的舞台劇本,今屆演藝學院戲劇藝術碩士畢業生舒志義翻譯導演的畢業作品,演藝學院與中英劇團合作製作。斯托帕專門以莎士比亞名劇為題材寫諷刺劇本,本劇是兩部莎翁四大悲劇之二合成。開場時說廣東話(原著是英文)的送貨員阿易(姚安遜)押送一批木料到一所學校,發現校內從姣校長(黃永康)到學生、家長教師,都說「姣話」:詞語發音都是廣東話,但字詞的意思不同,尤其一堆木字詞語:「木方」即是「謝謝」、「木板」即是「好吧」、「木條」即是「可以」、「木台」即是「繼續」。阿易由最初混淆,逐步掌握到姣話。然後校長與學生一起用對他們而言是「外文」的廣東話演出《哈姆雷特》濃縮版。這部分斯托帕抽出成為獨立一個短劇叫《15分鐘哈姆雷特》:先演約十三分鐘濃縮版,再重複演出兩分鐘的「快鏡版」,把大悲劇演成惹笑鬧劇。

下半部戲是一班演員在排練廣東話的《馬克白》,一名警察幫辦(黃永康兼飾)來查究他們是否犯法。阿易又送貨到來,今次他說著姣話,起初人人不明白,然後戲班中演班戈一角的演員姣好(黎濟銘)開始以姣話和阿易交談,終於全部演員用姣話:「木方」、「木條」地講對白,在聽得一頭霧水的幫辦與警察面前,演出姣話版的《馬克白》。

 

大家可以想像:戲一開始的十五分鐘內,阿易和學生們言語不通地對話:學生說的木方木板等等觀眾個個字聽得懂,但成句話完全詞不達意,那是對觀眾耐性的考驗。我看那場,陸續有不耐煩的觀眾離場,合共十人左右。大部份觀眾看完全套劇,已經算是成功。更捧場的還有留下參與演後座談會的觀眾,聽到導演兼翻譯解釋原劇本的兩個主題意思。一個是場刊中導演的話提及的:斯托帕自認靈感來自奧國哲學家維根斯坦理論:語言是符號,可以不同人有不同理解。維氏的舉例正是工頭說木方木板、工人逐一正確地遞給他,似乎二人以同一語言溝通,事實上工人當工頭在說「下一塊」、「我準備好了」。這已經難吸收,而後半部戲其實是聲援七十年代蘇聯鐵蹄壓制之下捷克人爭取言論自由:戲班演《馬克白》諷刺當權者,在秘密警察監視下以密碼式姣話演出,使政治審查無從禁制!這複雜的主題,單看演出,根本不會領略到。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