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勞工牧民中心十五周年

期數
3718
刊登日期
2015.05.22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5 月 24 日

(本報特稿)位於柴灣的教區勞工牧民中心(港島)於五月一日「勞動節」慶祝成立十五周年,中心主任徐頌文指出,服務能回應工人隨著區內工廠轉型而來的需要,帶出「教會與工人、承擔並同行」的使命。

服務中心(初期為牧民中心(柴灣))十五年的徐頌文說,經濟轉變令工廠業務萎縮,區內現有的工廠大廈轉型為貨倉、物流公司或辦公室,故此中心從原本服務柴灣區工廠工人為主,到後來推展至服務港島區的基層工人。

他四月二十二日對本報說,港島東的基層人士多聚居於柴灣、筲箕灣及北角的公共屋邨等地方,多從事保安、清潔、貨運、餐飲等行業。

徐頌文說,中心多年來設有不同小組去凝聚工人,包括婦女英語運動、在職青年等小組;並與毗鄰的海星堂的關社委員會形成合作夥伴,聯繫港島東鐸區的關社組合辦活動。近兩年中心設有社區媒體組,鼓勵工人以自身角度發聲,過去十五年出版的《職工坊》即主要分析及探討勞工問題。

談到中心的新近發展,徐說:「組織工人要克服許多困難,近年的問題是不少基層人士只專注眼前的工作,工人身份模糊,我們有需要幫助工人提升意識並認識自己的處境。」他強調中心要務一直是服務並與工人同行,以聆聽及陪伴關懷基層人士。

勞工中心凝聚工人
提升工人意識 關心社會

港島中心凝聚了一群工人及坊眾,不少人接受服務後回饋社區,例如透過小組分享所學,幫助其他工人裝備自己;也響應中心的倡議和教育工作,藉此關心工人處境。

中心義工李筱淇五月四日對本報說,不少工廠於二OOO年已遷離柴灣工業區,或轉型為其他商業活動,她說牧民中心在這過渡時間幫助工人面對社會轉變,讓他們認識勞工權益並裝備自己。

李筱淇昔日在柴灣區工作期間到中心接受勞工法例諮詢,因此能順利解決問題。她說曾服務的工廠轉型為出入口公司,廠房北移,要求她到內地出差,文件也要轉用中文,從事會計工作的她便到中心學習中文打字。其後她修讀中醫藥課程,便到中心義務擔任保健課程導師,回饋坊眾。

「基層工人堪當領取最低工資,也應獲得更合理回報。」未領洗的她認同公教信仰的「家庭工資」理念:工資應足夠養活家庭,故此也響應中心的勞工權利倡議活動,包括關注全民退休保障等議題,從中深入認識勞工處境,這亦促使她加入教會團體慕道:「聖言給我平安,幫助我面對困難,為人生和工作賦予力量。」

她期望教會增設勞工牧民中心或服務更多區域:「勞工法例應用上較為複雜,需要有專職人士為勞工講解,民間團體可補充政府服務的不足。」

婦女參加中心活動
增進技能改善生活

中心另一位義工、本身是家庭主婦的鄭淑貞對本報說,中心為坊眾和工人營造一個互助友愛的團體,尤其能幫助新移民等融入社區和克服工作困難。

鄭氏年輕時已從內地移民到港,她在中心成立初期參與英文拼音班及中文打字班,學成後更於二OO五年擔任英文拼音導師。「內地來港人士學英文最痛苦。」她說中心幫助區內的新移民婦女學習英文,好能教導子女功課,而柴灣區有不少新移民和基層工作,他們很需要這類服務。

她說,學員學會打字後能承接打字工作,從而改善生活,而隨著政府實施最低工資,好些義工轉職保安和清潔工,惟須面對較差的工作環境;一些新移民亦只能選擇安老院護理等工作。她說培訓能幫助學員選擇更理想的工作。

「有人起初不敢踏入中心接受服務,以為它只提供教會服務,後來與眾人逐漸熟絡,感受到包容和家庭的氣氛。」天主教徒鄭淑貞說,中心不會刻意福傳,但人際間的互助體現了信仰的友善,他們也透過祈禱等分享信仰。她指中心毗連海星堂這地利也幫助堂區教徒認識教會的勞工牧民服務,並參與中心活動。

此外,中心同工不時到社區作外展服務,中心助理程序幹事林煒豪五月七日對本報說,工人少有機會獲得簡明的資訊去認識勞工權利,中心便主動到社區關心他們:「我們會與工人傾談,再設身處地去分析他們的處境,藉此幫助他們了解自己和各項勞工權利。」

去年社工系畢業後入職該中心的林煒豪慨嘆社會對工人權利不夠重視,也忽略了基層人士的需要;而認識勞工權利和「全民退休保障」等倡議的工人亦不多,故此他期望透過勞工服務陪伴工人回應生活難題。他期望工人在工資和退休生活上能獲得更多保障。(祖╱詠)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