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斟字酌】「司祭」和「祭司」
期數
3719
刊登日期
2015.05.29
作者
秦 思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3 月 30 日
Priest,其根源來自希臘文的presbyteros (長老),天主教思高聖經把它譯作「司祭」;而基督新教的和合本聖經則譯作「祭司」;台灣天主教會出版的《每日禮讚》也譯作「祭司」。
下面是希伯來書八3這三個版本的不同譯法︰
凡大司祭都是為奉獻供物和犧牲而立的,因此這一位也必須有所奉獻。(思高版)
凡大祭司都是為獻禮物和祭物設立的。所以這位大祭司也必須有所獻的。(和合本)
凡大祭司都是為奉獻供物和犧牲而立的,因此這一位也必須有所奉獻。(每日禮讚)
「司祭」和「祭司」這兩個譯名,若從中國語文角度來看,哪個較為適當呢?
《説文解字》:「司,臣司事於外者。」意思是:「司,是在外辦事的官員。」因此,「司」是官職,而「祭司」可解作處理祭祀事務的大臣,這譯名該正確。
不過,西周的司馬、司徒、司空、司士、司寇,這五個並稱為五官的重要官職,其官銜都是以「司」字為首的。「司某」的本意是「掌管某類事務」,可到了後來卻一一變成「掌管某類事務的部門首長官銜」。
司馬,本指主管馬匹,後世因馬匹多用來作戰,因而「司馬」變為掌管國家軍事部門的首長官銜。
司徒本指主管土地和人民事務;司空本指主管工程,特別是水利;司士則負責監察百官;司寇則掌管治安刑獄;它們後來分別成為掌管這些事務部門的首長官銜。
由此可見,思高版聖經把Priest譯成「司祭」,是符合中國古代的語文習慣的。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