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十五年後重聚

期數
3720
刊登日期
2015.06.05
作者
黃宗顯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6 月 07 日

當我就讀醫學院的課程時,其中一科是家庭醫學,除了講堂的理論課外,還要跟隨一些私家家庭醫生學習,以獲得臨床的經驗。那時,我跟另一位同學二人一組,被編排在某天跟一位家庭醫生學習。那天早上,我和同學抵達他位於西環的診所,那是一所室內環境較舊的私人診所,給我歷史悠久的感覺,後來我們終於見到那老師,他果然是一位很具經驗的醫生。那時候,他向我們展示一些十分罕見疾病患者的X光片,藉以教授我們更深入的醫學知識。

中午時分,醫生駕車載我們到大嶼山梅窩銀礦灣,原來他在那裡有另一間診所,每天下午前往那裡工作。那時,我們不是在中環港外線碼頭坐渡輪到那裡,而是駕車由陸路前往,當年青馬大橋已經啟用,過橋後他駕車走山路,他有通行證,可以進入屬於禁區的地方,從中環出發,至抵達大嶼山梅窩,大約花了一小時。抵達後,我們跟隨醫生到他的診所去,我們去到一幢樓宇,然後走上一條窄窄的樓梯到達閣樓,那時已有不少居民在樓梯排隊等候看醫生。打開大門,是一間小小的診所,那裡的布置卻不像傳統的診所,卻是十分家庭式的,醫生很熟悉每位前來求診的病人,跟他們有很深層次的溝通,很清楚他們的生活。記得他曾教導我們,從前在大嶼山的醫療設備簡陋,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在頭部創傷後不停流鼻水的病人,他想到以檢查尿液糖分的試紙測試,發現那些鼻液含有糖分,懷疑是腦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從而推斷病人可能有顱底骨折(Basal Skull Fracture),此例子反映了他靈活變通的臨床醫療技巧。

一般來說,每位醫學生在讀書時遇過很多老師,未必跟每一位老師特別熟悉,而且大家工作忙碌,也很少主動聯絡。但是,這位在大嶼山駐診的老師,給我的印象卻是特別深刻,主要是因為他的教學方法有趣,而且他很用心地教導醫學生,使我十分享受學習的過程,獲益良多。畢業後,我有時與朋友分享跟那醫生學習的故事,遺憾地,我和同學沒有再聯絡他。

直至十五年後,因為跟一位朋友傾談間,發現那醫生是她好友的丈夫,就是這樣,我和那醫生有機會再次重聚。一個週末的晚上,我們相約在餐廳共進晚餐,期間我發現他的傳呼機作響,原來他的病人急着找他,他立即放下食具,致電回覆,跟病人詳細了解,並給予專業意見,他這種專業態度,實在值得我這位後輩學習。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