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聲神父──橋樑建設者

期數
3721
刊登日期
2015.06.12
作者
雅各伯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6 月 14 日

耶穌會陳耀聲神父於本年五月十九日在美國身故,終年四十六歲。香港耶穌會六月八日晚在九龍聖依納爵小堂為陳耀聲神父舉行追思彌撒,以下是當日陳神父友好、同會的雅各伯神父(James Keenan)講道摘錄
                                                                         ——編者

 

在他兩本書的一開始,陳耀聲神父(Lúcás)就提及橋樑建設。他在第一本書《十誡與真福八端的聖經研究與倫理在生活中的實踐──聖經研究與基督徒倫理生活之橋樑圖像》和第二本書《21世紀的聖經倫理:發展、趨勢和未來方向》,都刻意地提及「橋樑建設」。

陳耀聲神父在寫作中提及「橋樑建設」,因為他也是「橋樑建設者」。其神修和學術培育由香港開始,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密爾瓦基市(Milwaukee)完成。他曾在英國、新加坡、柬埔寨、澳門、菲律賓、美國、愛爾蘭,意大利及德國,建設了不同的橋樑。

就如一位倫理神學家,耀聲在聖經神學與基督徒倫理之間建設了橋樑,其論證清晰並充滿論據。如果想實踐聖經倫理,就必須有一位勝任的聖經神學家能解釋經文內容,和有一位勝任的倫理神學家能將當代倫理思想演繹這些經文。就如達尼爾·哈靈頓神父(Daniel J. Harrington, S.J.)提到耀聲的第一本書,指陳神父不單提出論據,更能「呈現」精髓。耀聲將十誡的每條誡命和真福八端的每一端都清楚解釋,並闡述出如何配合在對應的德行當中。例如在第二端「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他指出耶穌表達的哀慟不是因為一個人的損失,更是因為感同身受別人的損失。第二端緊密地連結著第一端:哀慟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其中「神貧的人」就是指那些在人群中正在痛苦掙扎的人。耀聲寫道:「就如很多基督的門徒,當我們的兄弟姊妹在痛苦中,我們無能為力時,只能哀慟。(171)」因此在敘述經文的意義之後,他提議將當代的德行與第二端連結在一起。因此,哈靈頓神父稱陳神父的書為「基於聖經的倫理的雙重宣言」,又在《美國》雜誌( “America”)稱陳耀聲的貢獻為「里程碑」。

就在這個月(二O一五年五月),John Collins和Gina Hens Piazza兩位聖經神學家及最具準確性、權威性的英語聖經詮釋《熱羅尼莫聖經詮釋》(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的下任主編邀請陳耀聲撰寫二萬六千字有關聖經與倫理的文章。《神學研究》(Theological Studies)的主編也邀請他針對今年有關倫理的主題,撰寫「聖經與倫理神學」。還有,《全球教會天主教倫理神學》(Catholic Theological Ethics in the World Church)委任他搜羅全球有關文章彙集成《聖經與天主教倫理神學》(Bible and Catholic Theological Ethics)。陳神父是這範疇的先驅,建設橋樑將十年來倫理神學與聖經研究連繫起來。

陳耀聲神父還到處撰寫和演講,建設基督徒與儒家倫理之間的橋樑。譬如,有次他和我為澳門耶穌會的利氏學社的《神州交流》編寫文章,他從德行出發去建設這橋樑。又如在柏克萊神學院,在基督徒與儒家倫理演講中,他的講學投影片中包含了很多橋樑的圖片,最後一張是金門大橋。

耀聲在我們中也建設了很多橋樑。在今天的彌撒中,有愛爾蘭的朋友、說廣東話的朋友、波士頓的朋友、加州的朋友、最重要的是新近在密爾瓦基認識的朋友。他到處都有朋友,因此有很多紀念他的活動。

在橋樑之間,他引領我們彼此認識⋯⋯他曾忠實地對待他的學生、朋友、家人、耶穌會會士、同事,我敢說我們每一位都能述說他如何建設橋樑幫助我們克服困難的故事。我肯定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週我們感覺到他仍關心我們,因為我們為他而悲傷。

至少,我就有這種感覺。

在這方面,耀聲相似他的母親。上星期,他的母親致電問候她的朋友,帶給他們復活的安慰,她還保持幽默。她,這幾天真像陳神父,是名副其實的安慰者。

耀聲又是天生探險家,願意走在別人前面,冒險探索新的領域。

這位橋樑建設者亦無畏無懼。我們完成了耀聲幫我籌備的歐洲會議,在回程時,竟遇到可怕的不穩定氣流;我和很多乘客都感到緊張時,陳神父卻塞着耳筒,一邊用手指打着節拍,一邊唱起來。我問:「你不害怕嗎?我們可能墜機?」他說:「如果發生的話,就發生。」然後,繼續搖擺地唱着林憶蓮的歌。

又一次在非洲野外觀獸旅行,耀聲和我在同一個帳篷,離野生區很近。半夜,我被一隻大野獸的氣息和低沉的叫聲弄醒,那隻巨形野獸肯定就在帳篷外。我走向他的帆布床,搖醒他,並告訴他發生甚麼事。他低聲地抱怨:「牠們不在帳篷內,去睡吧!」

耀聲不單無懼任何冒險,並且對細節專注和要求嚴格。看看耀聲準備教學,修剪並貼上照片、組識會議、編輯書刊,或帶領朝聖團等,都一絲不苟。每一位同事都認為他在團隊中是一位認真工作者。

耀聲明白,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是耶穌會神父,亦是橋樑建設者。無論在哪裡他也愛自己神父的身份,亦因着謙遜,只有說廣東話的朋友會知道他如何獻身作服務。從二OO六到一二年他為北美說廣東話的教友講授倫理十五次,他去多倫多、溫哥華、洛杉磯、華盛頓、兩次三藩市、四次亞特蘭大、四次休士頓;而在波士頓,除了在聖雅各伯堂舉行主日彌撒外,還給他們舉行了六次講座。

耀聲工作繁多,難以置信,但從沒有被糾纏;相反能從中得到動力。有一年夏天,他首次為倫理神學家主持重要的泛亞會議、編撰二十五份投稿、在印度班加羅爾教授課程,更在做研究的同時還學習德語。

從他行路時提起的每一步或舉行感恩祭講道的第一個笑話,你都可以感受到他愉快的心情。我相信輕鬆的心情是從一種神聖的玩笑喜樂而來,這活躍了他的生命。耀聲喜愛生命,每天起牀都比別人充滿能量,問安之情充滿着活力和感恩。

現在,讓我們總結對他的懷念。

今年在馬凱特大學,耀聲非常努力工作,了解研究所的教學課程和大學聯合領導的方式。數週之後,他很高興能安頓在這裡。他愛他的同事、耶穌會團體、獲得研究經費、愛護他的學生;一邊講授醫學倫理、基督徒門徒身分,一邊為德行、罪行和聖經倫理準備新的課程。

耀聲這位橋樑建設者,是第一位中國神學家來到馬凱特大學的神學院。在他的辦公室門楣上中英對照地寫着「Kowloon九龍」。在密爾瓦基市說廣東話的教友都認為是天主派遣他來的。他們多年來等待着一位能說廣東話的神父,現在有一位全球最有名氣的來服務他們。但當他們聆聽用廣東話恭讀讀經一(十誡)時,你們可以想像在密爾瓦基市的眼淚──等待了那麼長久,如今竟然是參加新牧者的殯葬彌撒。

愈來愈多人看到這位亞洲人陳耀聲在哪裡都賓至如歸。在他的課堂上,耀聲給學生和同事介紹儒家思想;作為橋樑建設者他讓他們看到中國傳統的深厚,作為耶穌會神父又對亞洲傳統作出深遠回響。這個夏天,他正在準備明年有關基督徒與儒家德行與罪行的新課程。

除了大學工作之外,耀聲也為亞洲不同的期刊撰寫文章,如Asian Christian Review、Asian Horizons、Budhi及《神州交流》(Chinese Cross Currents)。在離世前,他負責籌備在班加羅爾舉行的「第一屆泛亞倫理神學家會議」(First Pan-Asian Conference of Moral Theologians),參加者約一百人,來自二十多個國家,還有菲律賓的樞機主教Tagle和印度的樞機主教Gracias都來參加。這七月舉行的會議是他留給世界的偉大貢獻。

我想告訴大家,不論在哪裡,耀聲永遠不會忘記,他的朋友也不會忘記:他來自香港,他說廣東話,活出中國傳統,篤信天主教信仰。

 

• 全文見本報網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