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中轉站

期數
3722
刊登日期
2015.06.19
作者
陳樹暉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6 月 21 日

兩年前戴耀廷一篇《佔領中環》一石擊起千重浪,掀起了一段兩年之久的政改運動。政改表決前的一星期,民意調查證實民意並不接受「袋住先」,反之否決方案成為社會多數,令建制派口風一改,指(建制派)議員的投票意向無須指望民意。截稿時政府尚未表決,但估計被否決機會很大,彷彿港人爭取民主之路才剛開始,不是末路,但有待另覓方向。重啟政改,不會在短期之內進行,北京政府絕不會輕言重啟,民間也須檢視自身角色的轉變和合作基礎。重整力量,方可重新出發。

自反高鐵、反國教運動起,新一代的民主力量尤以青年者眾,他們支持新興政團一方面是由於個別領袖的吸引力,也在於新興團體能夠擺脫過去多年的泛民主派「抗爭模式」,走自己的路,也不限於上一代的路徑依賴和議會包袱,單是多元、年輕化的宣傳和行動方法已是「賣點」。這些元素,議會內的泛民政黨是不可能及的,因為形象和組織架構已限制了泛民的手段,加上泛民仍然無法脫離其所想像的「保守選民性格」,令不論是議會內外的抗爭方式都自我設限,最終令新一代政治力量標籤成「老人政治」、「保守派」等負面形象。

事實上,雨傘運動進一步拉闊了新世代和泛民的差距,兩者之間的理解鴻溝也愈深。運動由學生領導,民主派的支援角色也被群眾忽視,這現象絕非突然,而是一種觀感、實際政治成果比較夾雜而成的累積。

無論二○一五、二○一六的選舉結果如何,人大「八三一」也不會被撼動,北京的強硬態度如予民主派更大的政治壓力。過去溫和的對話之路已經走盡,參與虛擬的議會式民主的限制已經到頂,如過去參與議會方式不變,一方面難以對北京構成更大壓力;另一方面會增強新世代對民主派的不信任。

新世代絕非民主力量的全部,年輕也不代表「惡晒」,但眾人不能否認,近年社會運動走向高點是新世代以新方式發動的成果,年輕人的熱誠和動力正是雨傘運動的主要力量。不難預見,未來也是年輕人帶動的世界,特別是民主事業。這個轉變,力量轉移的過程不只是泛民之事,而是社會整體對未來運動方向、方式的理解和改變,包括泛民,也有上一代的選民。這段反思過去、接受和理解新世代的過程就是下一波民主運動的先決條件,是希望。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