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僵局
愛因斯坦說,「精神錯亂:就是不斷重複做同一件事,卻期待會有不同結果」,放眼香港,政府包裝行政長官選舉方案,其公關伎倆肯定也是如出一轍──將同一套設限的框架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出──不同的只是場景手法、聲音和面孔,由富豪商賈、前特首,或政府官員輪流游說反對者。
無論政改方案如何演繹,其核心始終不變:由缺乏代表性的一千二百人組成的「提名委員會」篩選出最多三名特首候選人;而在最後其中一位勝出後,仍須等待北京中央政府的承認。社會各界對此表示憂慮,認為遭中央政府及當權者界定為不適合者會失去被選機會。
自去年八月三十一日人大設下特首普選方法框架(這亦是雨傘運動的起因),至今年五月三十日中央政府與立法會泛民陣營在深圳會面期間,所持論調依舊不變──「不管你有任何建議,或會怎樣抗爭,也不會變;要,或不要!」工業家亨利福特(Henry Ford)介紹其大量生產的T型車系列時亦出過一名句:「任何顧客也可以選擇汽車的顏色,只要是黑色。」
談到香港處境,湯漢樞機於五月三十日的牧函中指出,「香港社會普遍對政改方案和目前政治僵局深表關注。迫切的民生和其他社會議題,更加深普羅大眾的憂慮……。」他續說:「教區深信,透過具誠意的交談與有承擔的行動,『真正的民主政改方案在香港可得以實現,我們也可藉此打破現時政改僵局,促進公益,以及加強市民對香港和祖國的熱愛』。」
牧函又稱,「教區同時深信,沒有公義,社會就不可能有真正或可持續的和平與穩定。因此,在政改一事上,教區曾經明確表示,除了其他條件以外,提名委員會必須真正『有廣泛代表性』,而且它所採用的程序確實符合『民主』,否則《基本法》所規定的普選之『最終目標』就不能實現。行政長官候選人的產生,不應受到不合理或不公義的限制。」
《天主教教理》1901條與牧函的論點互相呼應:「權威固然反映天主所欽定的秩序,『政體的確定及行政人員的遴選,可由國民自由抉擇』。政體的多元性,在倫理上是容許的,只要它們符合採用此體制的團體的合法利益。若政體在本質上違反自然律、公共秩序以及基本人權,那麼,強行此政體的國家便不能達成其公益。」
截稿之際,除非有突破性發展,外界估計政改方案將會被拉倒。只要政改尚未落實,社會仍會爭議不斷,公義與合法權益又豈會獲得重視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