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犯罪背後

期數
3723
刊登日期
2015.06.26
作者
黃宗顯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6 月 28 日

作為一位精神科專科醫生,日常的工作除了為精神病患者診症外,也需要撰寫不少醫療報告,其中一部份報告是跟病患者被檢控有關,在法庭審訊的過程中,法庭可以要求索取被告的精神科或臨床心理報告,究竟犯罪跟精神障礙有甚麼程度的關係?這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有時在某些案件中難以評估,曾遇過法庭問及事主犯案當時的心理狀態,但很多時精神科評估在犯案後才進行,所以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對當時的心理狀況,只能作出專業性的估算。

有關犯罪者心態,在心理學的範疇上,有犯罪心理學(Criminal Psychology);在醫學上,又有法醫精神病學(Forensic Psychiatry)。前者是研究犯罪行為的種種因素,以及透過矯治來減少重犯;後者則跟精神病患者犯罪有關,除了評估外,也包括心理和藥物治療。要理解犯罪跟精神病患的關係,其中一個方法,是從過去發生的案件中學習,可透過詳細分析犯罪者各方面的因素,獲得較深入的認識。

最近,有一本名為《東頭灣道99號1》的書,由網台主持花家姐撰寫,日閱堂出版,書名正是赤柱監獄的地址。作者是一位資深傳媒人,對香港和海外發生的奇案有深入的研究,除了環境證據和證物外,犯罪者的心理狀態是破案其中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書中作者對一些香港和海外著名的案件有仔細和獨到的分析,對犯罪者的評估是抽絲剝繭的,十分精彩。另外,作者時常出入監獄,不是因為犯罪被判監,而是她在研究個案中認識了不少案主,其中特別關心和同情某些案主,所以書中有不少跟案件有關的人士現身說法。這本書的目的,不只介紹各地奇案內情,更透過詳細分析案情,讓讀者思考犯罪背後的種種因素,以及告誡大家遠離罪惡。

犯罪背後,總有原因。一般來說,不少人視罪犯為無可救藥,但又有多少人會嘗試理解犯罪背後的心理,可能透過這樣,大家會對罪犯產生一點同情感。無論犯罪大小,最重要是寬恕他們,給予他們改過重生的機會。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