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相伴與聆聽

期數
3723
刊登日期
2015.06.26
作者
李福生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6 月 28 日

瞭解婚姻與家庭的境況後,總結報告在探討適切的牧民回應時,提出了三點精神:同行、相伴及聆聽。

在婚姻路上與夫妻同行,婚姻需要經歷不同階段如結婚初期的浪漫親蜜階段、婚後數年的調適階段、調適良好後的穩定階段或調適不良的波動階段、晚年的珍惜階段等,婚姻無疑要經過很多考驗,如在同一屋簷下的相處、姻親婆媳關係、生活習慣的調適等,在調適過程中要進一步認識對方,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婚姻也可說是一條靈修路,夫妻就是共同參與靈修,在過程中學習彼此接納、寬恕及修和。

在家庭路上與父母同行,總結報告強調向生命開放的負責任父母職,作為公教父母,家庭就是子女的第一所聖所及人性培育的學校。公教父母以家培育子女,建立家庭教會。

總結報告特別邀請那些閱歷豐富的夫婦去服務年輕夫婦,以他們的親身經歷和體會,以婚姻影響婚姻。基督徒家庭的見證特別具有感染力,作為家庭福傳的使者,這是相伴的意義。

教宗特別指出「相伴的藝術」,「我們應當以尊重和愛善待所有家庭,在他們的旅途上與之相伴,一如基督在厄瑪烏的路上陪伴門徒」。「教會必須發動人人——司鐸、會士和教友——學習這『相伴的藝術』,它教導我們在他人的聖地前面把我們的鞋脫下。相伴的步伐必須穩健、使人安心,反映出樂意與人親近和同情心,同時能治癒、釋放和勉勵人們在基督徒生活中成長」。

最後一點是聆聽,面對著孤獨感,人內心渴求別人的聆聽,聆聽就是治療的要素。聆聽不是將說話聽了入耳,聆聽的深層意義是同理心,聆聽對方的感受、痛苦、渴求等,聆聽後不應立即給予教訓,而是在同理同感下同行,對於傷口先作療傷,然後再作包紮。

教宗在閉幕禮致辭中提醒牧者儆醒誘惑,包括抵制改變、頑固死板的誘惑、傾於好心做壞事的誘惑、把石頭變成餅的誘惑、從十字架上走下來以取悅人的誘惑、漠視「信仰寶庫」的誘惑等。牧者的首要責任是餵養羊群、餵養上主託付給他們的羊群,並且以慈父般的關懷和仁慈,沒具錯誤的怕懼,設法走出去找迷了途的羊。

 

作者為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主席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