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殉道諸聖看社會爭議
香港的政改爭議,自立法會六月十八日大比數否決政改方案之後,可說是暫時落幕。
然而這一屆政府是否應就此叫停政改,似乎連建制派中人士也未有共識,至少有言論認為,放棄政改是違背基本法要求。
綜觀香港目前處境,社會似對當下發展仍未凝聚共識,任何意見一旦曝光,難免遭到正反兩面人士批評。若勉強要找出社會共識,恐怕唯大部份人士只能認同的是,「香港社會正陷於嚴重的撕裂中」。這是社會兩極化的必然結果。
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也在立法會表決後回應當前局面:「明顯地,投票結果並沒有為社會兩極化劃上句號。」
兩極化之後,社會上最難自處的往往是中間派人士,無怪乎中間派的立法會議員兩面不討好。
然而,我們不得不注意的是,天主教會往往正是社會動盪時期的中間派,以中立的身份對社會是其是、非其非,教會的本質是對弱勢一方予以同情,但也明白改善社會體制未必能一足即蹴。這種特質或兩面不討好:爭取變革者嫌教會不夠進取,體制內當權者或懷疑教會有心包庇激進份子。天主教會這種遭遇,在清末中國如是,在民國及國共內爭的時期尚如此,現在又何嘗不是。
這歷史上的無奈,令我們不期而然想到了數百年來,天主教在華歷史上的殉道者,他們大多因著世俗的誤解而殉難。傳教士及本地傳道員與中國人民分享福音,也協助他們改善生活,卻在政治鬥爭中成為犧牲者。殉道者面對死亡威脅之際,沒有質疑自己的傳教使命,更拒絕背教偷生,仍能保持堅強的信德。雖然他們的經驗未必同時具備政治及社會反思,但能夠提醒現在的教徒,面對質疑時應怎樣堅持。
仰望即將來臨的七月九日「中華殉道諸聖及真福」慶日,基督徒既要肯定殉道先賢所付出的努力,也要為他們得到世人的認同而祈禱。
與此同時,基督徒也不要忘記為在政治爭議中敢言、付出善意、促進交談,以及遭受他人誤解者祈禱。風雨過後,盼望一切懷有善意的人能夠「將心比己」,去看待社會上種種不同的意見;基督信徒也本著信仰與理性,學習如何在兩極化的社會持守真理,並把眼光放到永恆的價值之上。
祈禱終會獲得應允。誠如湯樞機所邀請,「大家繼續一起為香港的未來祈禱,懇求天主助佑並降福香港。千萬不要低估祈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