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如何

期數
3724
刊登日期
2015.07.03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7 月 05 日

每一個人的成長中均包含著很多不同的元素,其中最突出的是人依從著自身的記憶而生活。我們很多的學習均是從不斷練習而來的,透過重覆的經驗,使人將這些經驗變成習慣而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正如前輩們所言:「三歲定八十」,所以很多家長均會為他們的子女從小便預備很多學習,為求他們能「學貫中西」,未來的生命能光輝燦爛!另一方面,當一個人成長後,學有所成,也必感謝兒時所得到的種種恩惠,使自己今日能有如此成就!但是,這些從生命肇始便有的記憶,並不只是為人能「揚名立萬」;相反地,這是使我們體會到生命根源的創造主,是祂賜與我們生命的一切恩寵!

正如在馬爾谷福音記載主耶穌返回納匝肋時,祂的同鄉怎樣對待祂:「他的一切是從那裏來的呢?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樣的智慧?」(谷六2)他們可能是和主耶穌一同生活在同一村莊的鄉親,他們看著祂如何成長:「這人不是那木匠嗎?他不是瑪利亞的兒子,雅各伯、若瑟、猶達、西滿的兄弟嗎?」(谷六3)然而,他們的這些提問並非誠懇地追求真理,卻是憤怒的懷疑!他們不能承認人很多的潛能均是來自天主,是天主的智慧及大能:「上主以自己的能力創造了大地,以自己的智慧奠定了寰宇,以自己的才智展布了諸天」(耶十12)。我們在生活上也許和這些以色列人有相同的態度:我們對一些人會否有「先入為主」的眼光,認定他們生活行為的價值!對我們喜歡的人,他所作的甚麼事也是好的;若作了不對的事,對他的包容、諒解能力也很高。相反地,對那些我們不太接受的人,那怕是好事,我們也很難接受;若遇上一些錯敗的經驗,那人更是難以自拔、沒有平反的機會了!

若我們從人的成長角度而言,我們可以體會到生命包含很多成長的循環。在這些循環中,人經歷了內在潛能的實現,使他的生命有了新的視野,從而脫離舊我,穿上新人。但外在環境卻未必能給與人這份成長的空間,總是以舊眼光來審視人生活的細節,並加以判斷!故此,不少人因未能面對這些外在的壓力、別人的批評,而放棄了成長的機會,實在可惜!

主耶穌在成長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到與天父的關係。在這親密的契合中,祂超人的智慧及神聖的大能卻展露無遺;然而,祂的鄉親不單沒有接受,更「對他起了反感」(谷六3)。如此,他們便將天主的恩寵拒於門外:「耶穌在那裏不能行甚麼奇能,只給少數的幾個病人覆手,治好了他們」(谷六5)。因為他們未能體會到主耶穌在成長過程中與天主父的合作,亦未能經驗到祂的改變;因此,他們仍以為他只是一位木匠!

但是,主耶穌卻完全了解自己的身份及使命;因此,祂向他們指出:「先知除了在自己的本鄉、本族、和本家外,是沒有不受尊敬的」(谷六4)。如此,主耶穌親自指出祂自己作為一位先知,便如同舊約中的先知一樣,會因他們的使命而受苦,並不為人所接納!這樣,在主耶穌身上亦親身體會到:「他來到了自己的領域,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他」(若一11)的意義!今日,領洗加入教會的兄弟姊妹之中,他們理應認識、愛慕、光榮主耶穌;但實際上不是每一位信眾都能完全信靠上主!他們經常面對的困難是未能明白、或未能掌握事件的具體現實。可惜,他們只著重了「人性」的部份,而忽略了「靈性」的部份。因為,在很多經驗中,不只是個人能力的付出,最重要的是天主恩寵的傾注。當我們辨別如何承行天主的旨意時,便是與祂的恩寵合作;那麼,「掏空」自己,讓天主工作也相當重要。這「掏空」的工夫並不表示我們不用參與,而是以開放的心懷,接受天主的安排,不固執堅持己見,而以廣濶的視野欣賞天主的工程!

主耶穌在人群中生活時並不顯著,其他人只視祂為一個平凡人,與自己別無差異,在共同的環境中一同成長。但主耶穌在甘於平凡的同時,卻與天父緊密聯繫,致使祂能承行天父的旨意。我們作為基督徒,是否也能甘於平凡,不求突出自我,只求承行主旨、不求建立自我的王國,只願天國臨現人間!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