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協議 太陽花學運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下稱服貿)令民主的台灣社會激起很大迴響,自三月十八日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之後,更是差不多每天都成為港台兩地焦點,不少大陸網民也有在微博討論。警方在行政院外以水炮、警棍和盾牌強硬驅散手無寸鐵的抗議人士後,更是進一步引起群眾不滿。馬英九不但沒有具體回應學生的訴求,也不願與學生會面,並堅拒退回協議,說退回會令台灣傷害云云,令事件進一步升溫。三月三十日,數十萬人走上凱達格蘭大道,馬英九政府與人民的矛盾更進一步惡化。
學生和民眾的要求很清楚、具體:要求把協議草案退回行政院,再重新提交立法院逐條審查。那是甚麼原因?是因為國民黨政府想草草通過草案。令學生和民眾衝進立法院的導火綫,是國民黨立委張慶忠在立法院主持的會議中以三十秒通過把協議送至院會存查的決議。
這樣影響深遠的協議,沒有詳細公眾諮詢,而且有那麼多的公眾疑慮,政府不但沒有努力諮詢,卻欲以這樣的方式草草走過程序,怎樣不引起強烈反彈?這好像二○一二年香港政府欲施行國民教育卻沒有詳細諮詢公眾,怎不引致社會極大反對?再者,雖名為經貿協議,但這涉及台灣和中國兩個主權之間的協定,怎麼可能沒有政治而只是經濟問題?
其實,學生和民眾的要求十分合理,試問若香港同樣在沒有諮詢公眾的情況下想在立法會草草通過一項決議,那樣,立法會還有甚麼功能?只淪落為讓行政機關匆匆走過程序的橡皮圖章?這在一黨專制的中國大陸是無可奈何,但在民主政制的台灣,教人如何不擔心?不論政府認為一項政策有多重要,程序公義不應只被視為草草走過場,否則,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的公信力只會蕩然無存。這是民主法治的危機。
有些人質疑,馬英九在記者會已答應逐條審查,並說會制定兩岸監督機制,為何學生們還不滿意,更甚至看見有些人開始想政治抹黑「太陽花學運」,指有政黨背後操控學生,也有質疑學生領袖想當英雄。
帶領運動的學生都是小於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卻思想細密,應對得宜,像學生領袖林飛帆和陳為庭重申訴求是要實質地讓人民參與,要求的程序公義並非只是回到「張慶忠三十秒事件」前,而是「先立法,後審查」,兩岸監督機制也不應只是行政法,而應由人民選舉出來的立法院作監督。其實,不難看見,在面對巨大群眾壓力下,馬英九所作的回應仍只是想以行政手段處理,並非以民選的立法院參與具體諮詢和制定協議的內容,充份反映行政主導的問題。
執筆之際,正是剛剛五十萬人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結束令人讚嘆的公民集會。文章刊出的時候,不知道太陽花學運是否仍然繼續,也不知道馬政府是否已具體回應訴求還是仍是官話連連。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太陽花運動正如林飛帆所言:「已經創造了台灣歷史上永遠不可能抹滅的一頁」。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