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多麼愛著我們!

期數
3659
刊登日期
2014.04.04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4 月 06 日

「離別」是一件傷感的事!當你要送別一位摯愛的親人或朋友時,那種悲痛更是筆墨所不能形容的!究其原因,是我們不知道將來的事,死亡後的生命會是怎樣?永生又是怎樣的?在主耶穌復活拉匝祿的記述中,祂為我們闡釋了永生的意義、且為我們分享了生命中的愛!

在描述主耶穌面對患病的拉匝祿時,我們可以體會到若望福音其中一段最簡單而美麗的敘述:聖史指出了主耶穌和這個家庭的關係,是一份愛的聯繫。瑪爾大和瑪利亞深愛著拉匝祿,而主耶穌亦深愛著他們,因此她們兩姊妹才向耶穌報訊:「主啊,祢所愛的病了!」(若十一3)但耶穌並不因彼此的關係而立刻前往探望拉匝祿,相反「仍在原地逗留了兩天」(若十一6)。因為,主耶穌所要做的並不是情感上的關懷,而是屬靈上的啟發:「只是為彰顯天主的光榮,並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榮」(若十一4)。

雖然門徒有向主耶穌指出前往拉匝祿住處的危險,但主耶穌仍堅持前往:「我們的朋友拉匝祿睡着了,我要去叫醒他」(若十一11)。為甚麼主耶穌前往伯達尼會有危險?除了因為伯達尼靠近耶路撒冷外,前來哀悼及安慰瑪爾大及瑪利亞的親友中有一些反對主耶穌的猶太人,他們的習慣並不只是過門哀悼、而是會逗留在苦主家中一段時間以作支持及鼓勵。因此,門徒感到若然主耶穌在拉匝祿家中作了任何奇跡異事,也會成為這些猶太人反對祂的藉口。

事實上,按若望福音的記載,猶太人是由於主耶穌復活了拉匝祿才決意除掉祂。但主耶穌卻回答:「人若在白日行路,不會踫跌,因為看得見這世界的光!」(若十一9)。主耶穌除了向門徒指出祂為何要面向耶路撒冷外,還明認若有機會,祂必然會完成祂的使命:「趁着白天,我們應做派遣我來者的工作;黑夜來到,就沒有人能工作了。當我在世界上的時候,我是世界的光。」(若九4)主耶穌在這裡重複提到祂是「世界的光」(若八12,九4),聖史如此描述是為帶出更深的意義:我們應注意到基督的臨在,祂是世界的光!若沒有了這光,我們必在生命的路上失足跌倒!

主耶穌來到伯達尼,瑪爾大前來迎接祂。她的主動除了表達她在家庭中的位置外,她對主耶穌的對話,亦表達出她的信德:「主!若是你在這裏,我的兄弟決不會死!」(若十一21)因為,她認為這位如此深愛她弟弟的耶穌,曾為別人行過不少奇跡,必然會使拉匝祿得到治療。然而,在情感上她深信主耶穌會行奇跡異事,但在理智上她仍存有懷疑:「主!已經臭了,因為已有四天了。」(若十一39)因為,按猶太人的習俗,人死後靈魂會在墳墓附近漂蕩三天,期望可以返回肉體,但第四天,肉體開始腐爛,靈魂便必要離去了。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瑪爾大信仰皈依的歷程:她首先不同意主耶穌看法:已經四天了!但她並不是選擇自己的路,相反她接受主耶穌的意見。雖然她未能完全明白,但她盡力接受她所能了解的。因此,她宣信:「是的,主,我信祢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若十一27)從瑪爾大的經驗中,讓我們反思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很多時候亦會出現情感與理智的矛盾,情感上我們相信天主,但理智上卻因面對困難及挑戰時的失敗及恐懼,而對上主失去信心。我們的安全感仍建基在現世生命的價值上,因此我們才會怕失去。但主耶穌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若十一25)。祂為我們指出了現世生命的短暫,永恆生命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肉體的死亡只是進入永生的門;在那裡,我們與生命的主相遇,分享在祂內的平安及美善。

主耶穌面對墳墓中的拉匝祿傷感起來:「耶穌流淚了」(若十一35)。主耶穌的感觸是由於很多人因祂所行的奇跡悔改皈依了,但仍有很多人鐵石心腸!他們不願意看見真實的自我,卻願意假裝!他們體會到主耶穌的愛,自身不願意接受,卻說:「看,祂多麼愛他啊!」(若十一36)你有否體會到主耶穌對你的愛?給予你進入永生的邀請?你的答覆又是甚麼呢?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