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通諭善用新穎詞彙

期數
3725
刊登日期
2015.07.10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7 月 12 日

(天美社訊)教宗方濟各不時借助鮮明的詞彙去抒發他對信仰的見解,例如他曾以「蝙蝠基督徒」(bat Christians)去形容那些不敢向人展示信仰的信徒。他在新通諭 《願祢受讚頌》中亦借助了多個新詞彙去探討生態與氣候課題:

 

整體生態(Integral ecology

教宗在通諭裡所帶出的中心思想,是環境危機不限於土地、水與空氣受污染,更包括其他危害人類與環境的經濟措施。他提出從「整體生態」這角度去解決問題,呼籲人們把關注焦點擴闊到環境生態,從中保護人類;陪伴貧苦者;經濟活動要保持道德操守,城市規劃當促進社區關係等;並在這個充斥媒體資訊、不少舊有特質消散的時代,保護人類的文化遺產。

 

生態債務(Ecological debt

教宗說,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相對較貧窮的國家負起更多「生態債務」,富國有義務去償還,如北半球與南半球之間的債務是源於環境影響,以及某些國家長期不按比例濫用天然資源,造成商業上不平等。教宗稱,工業國的財富大部份來自於發展中國家所開採的礦產及砍伐的樹木,窮國不健全的環境保護法例與廉價勞工亦遭利用以謀利。

 

表面生態(Superficial ecology

通諭指出,很多人面對「強烈危機」時會試圖說服自己:「表面上,除一些較明顯的污染惡化,事情不似很嚴重」,世界仍會如此運作。但教宗提醒,這種托辭成為「人們延續現有生活形式及生產、消費模式的通行證」,這種態度無異於「自我毀滅」。

 

創造天地的福音

Gospel of creation

教宗於通諭中指出,很多關心環境的人沒有宗教信仰,有些甚至反宗教。通諭就是要鼓勵無宗教信仰的人,與宗教信徒彼此對話。信仰教曉基督徒「人的生命來自三個基本及纏結的關係──與天主,與鄰人及與地球」。

創造天地的福音是要信徒照顧並守護他們的弟兄姊妹,尤其是那些貧苦及未能自我保護的,以達到正義與和平。

教宗說:「因為天主是為每個人創造世界。」而為基督徒而言,耶穌道成肉身是天主救恩計劃的證據,所有受造物的終向必與基督的奧跡相連,「所有事物都是藉著祂並為祂而創造」。

 

生態文化(Ecological culture

教宗於通諭表明,只作循環再用以至推行國際減碳協議並不足夠,世界需要全面的「生態文化」,包括以獨特視野、政策、教育計劃、生活文化及靈修,以抗衡科技為尊的思維之負面影響。

 

強迫的消費主義

Compulsive consumerism

生態災難的核心,是普遍人都相信他們「有所謂的消費自由」──生命中最好的東西皆可以用錢購買,而不是自由地去尋求天主所賜予的大自然之美。過份消費正是過度浪費的根源,它使人不懂關顧別人需要。

教宗同時指出,一個由消費者主導的文化若引導得宜,便能為生態帶來好處:只購買或抵制某產品,已能「成功地改變商業運作,幫助人反省自己對環境的影響及生產模式」。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