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信仰的培育
一年一度的書展又開鑼了,這也是很多教友一年一度購書的日子。可惜的是,仍有相當多教友冷對書本,購書極其量是為孩子的需要,似乎在閱讀信仰培育書籍上有相對大的改善空間。
其實,閱讀對信仰的成長歷程,佔一個怎樣的位置?為很多教友來說,可能是可有可無,但事實卻非如此。
套用一個比喻,就會容易明白。中小學生的知識,大多是老師灌輸,很少是自己研究,但大學生、研究生若要取得知識,卻必要自己向外尋找,認識世界其他學者的見解。
作為教友,我們的信仰無論是知識、經驗、和天主的關係、個人的投身等,都可以邁向更深層次。這即是說,我們應該自己去發掘、研究所處境況的需要,如何以信仰作回應。
我們要問,自己的信仰層次是否只維持在被動接受的階段,要人家不斷餵食?否則就不自動取食物,即使信仰營養極度不足,仍不主動尋找食物?
具體而言,我們是否只能靠每星期十五分鐘的彌撒講道去吸取信仰營養?如果有欠主動,即使我們聽了十五分鐘的講道,大部份仍是不能吸收,我們的信仰便難免停留在被動階段。
對信仰的追求,若停留在一窩蜂的狀態,這亦是未成熟的狀態。當潮流興朝聖,便一窩蜂朝聖;當神父極力推介某一本書,便一窩蜂購買,可惜買了便束之高閣。
一窩蜂的狀態長遠對教會內的信仰生活會有壞的影響,造就了被動的風氣,難以讓教友活出君王、先知、司祭職務,更遑論會回應聖召了。
相反的是,我們現在急需主動而積極的教友,首先不說君王、先知、司祭職,又或回應聖召,又或進而聖化他人,至少是真正對信仰感興趣。有些人對科技和消閒等題目感興趣,樂於購買大量有關書籍。我們就是首先要培養興趣,那是一份投入。
若是對聖言有興趣,會大量看有關書籍;若是對靈修有興趣,會研究不同靈修傳統。這樣下去,我們的信仰生活便能邁向成熟,不會停留在被動層次。
當我們深入探究信仰,甚至會以實踐來作回應。例如當研究方濟靈修時,我們不單會看書、聽講座,更且會進入大自然中與上主溝通;又例如我們研究社會倫理時有所觸動,看其他地區人民的眼光也會不一樣,可能會助養貧童。每個行動都是回應上主召叫。久而久之,我們不再是被動的教友,是積極、主動而投入生活的教友。
由以上的推論,我們可以大膽的說:願意閱讀,是教友由被動轉主動的開始,也是為信仰重新注入活力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