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死線
當了很久的散兵游勇,不用擠地鐵上班,不必領教辦公室政治,朋友都說如此自由的人生實在愜意。我聽了常苦笑:自由職業者乍看很自由,但隨時可自由到一無所有。要養妻活兒掙來柴米油鹽就得乖乖工作,若還想做出一點甚麼來,便得與各路英雄英雌合作。打工的人只須聽命於一個老闆,自由職業者之所以「自由」,不是因為沒有老闆,而是老闆多多。若老闆們都看得起你找你做事,沒人規定你得朝九晚六,但因為做甚麼都有個期限(deadline),這一條條「死線」足以把你天天逼進窮巷,數十年如一日地好花時節不閒身。
有位名作家說,寫作人該在抽屜裡備有幾本書稿,好能在有人問津時趁勢拿出。這話當然在理,但瞻前顧後,極少人會未雨綢繆,像華格納般,花二十載光陰寫一齣《指環》,等待好運光臨,一償夙願,光照人間。大多數人,包括我們最尊敬的前輩,都會像莫扎特他們那樣,無人委約決不動筆,且往往還拖到最後關頭,稿子才拿得出手。朋友中做學問的學苑中人大多自小都是乖寶,碰上挫折都愛自省,許多人會痛恨自家不長進,為何對某課題鑽研多年,早有發見,但要變成論文,總是磨磨蹭蹭,半行字都寫不出?這是惰性還是膽怯?如果是,給自家定出一條死線,是否便可痛改前非?但明知寫不出來也死不了,自己嚇唬自己的最後通牒怎會有效?
我得老實承認,我的九成作業都是給死線逼出來的。人出了校門通常都不必再應試,但自由職業者的每個作業幾乎都像考試,每次都充滿疑難,誰也不能吃老本,誰都不會理會你曾做過甚麼,只會問當下你能做出甚麼?誰都不是神物,都想再把疑難弄清些才確定怎麼著墨,因此誰都給死線催逼。不到最後關頭下不了手不是懶惰,有時是膽怯,有時是太認真,在林林總總的猶豫不決中暫時存而不論。任何環境其實都不一定令人苦不堪言,最痛苦的往往是舉棋不定的惶惑日子。大千世界是這樣複雜,任何學問包括思維框架都牽一髮動全身,知難而退是完全正常的。一個人能放自家一馬,理解和原諒自家在困難面前慎重行事並非孱弱,而是知道人的腦力有極限而宇宙的奧秘無限。但人要有所長進,總得釐清一些甚麼,還得努力用本來就相當蹇腳的文字或能找得到的傳播手段,令更多人明白你要說甚麼。死線逼著我們把漫無頭緒的思路凍結在某一點上,它逼著你超越自己的極限,跨過去就能獲得新的自由,在更上層樓的基點上繼續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