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忽然」文化
每年書展前,本港的出版社大多都「盡地一煲」,把看好的書都趕在這檔期推出。能不靠書店和發行商,出版社直接對讀者銷售,書展是全年唯一機會,收入常佔全年營業額二成以上,出版商在這幾天「搏到盡」,在商言商,理所當然。於是由過年後到六月,編輯們常七手八臂,一人頂幾人用,連看稿也累得麻木不堪,不錯漏百出已算萬幸,有新意實在強人所難。
每年這幾天,香港「文化」就這樣「塘水滾塘魚」。書展人山人海,蹓躂的人多,掏腰包的人少。「忽然」文化起來的芸芸眾生中許多人平素一年也不會進一次書店,大多自畢業後從未認真讀過一本像樣的書,卻拖男帶女而來,有若趁墟趕集。他們要買甚麼,出版商要賣甚麼,不問自知。放眼諸色攤位,花花綠綠的盡是些「江湖書」,連專出高端書的外地著名出版社,帶來參展的書亦大多只屬俗品。書展辦了許多年,外頭有份量的出版社來參展的也愈來愈少。識途老馬都知道,想找本值得一讀的書,不如到書店或網上搜刮。香港書展其實是一道奇觀,一道沒有文化卻要把文化大轟大嗡地當作一盤有著耀眼光環的生意來做的奇觀。想一想尾大不掉的西九,和不知創意為何物的政圈中人不絕於耳的「創意」工業,便見怪不怪了。
這些年,紙上傳媒一家接著一家倒閉,剩下的愈來愈像見風駛𢃇的幫閒,早就全無看頭。曾號稱華人世界裡最有資訊自由的本港,除了只剩下打探明星和闊人八卦的自由,近年有幾本書幾篇報導值得一讀?是的,我們到現在還有不少自由,但空間早就給自戕得一乾二淨。這自戕有時不一定出自任何壓力,而是主事者的品味、觸覺和取向。沒有人真的知道市場需求甚麼書,所謂讀者的口味其實都是主事者的假想,若能說了算之人眼光不過爾爾,書市上都說買書之人買少見少,想讀點甚麼的人都說無書可讀,怪誰?也有人把正統傳媒的滑坡看作互聯網帶來閱讀方式的巨變。早年有些出版商熱衷於在網絡紅人中找寫手,後來才發現,他們的粉絲雖多,但大多不會買書。網上點擊一碰上真金白銀,馬上神龍見首不見尾。十年前人人寫Blog,垃圾雖多,卻另有一番氣象,如今熱潮早已日薄西山,人們流連臉書、微博之類,都只愛因話提話,起哄、罵街、煽情,發言最多不過幾行字。不是說有見地的意見都該長篇大論,也不是說傳統的著作方式才能言之有物,但文化經營者一切但看時尚,凡事指向媚俗;而芸芸眾生中不少人奢言我城擁有值得自傲的文化,卻凡事不作深思,對問題亦懶得尋根究柢,即使大難臨頭也只會鬧哄哄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人人自甘淺薄卻自以為是,豈不滑稽?
人的命運都是自找的,沒有誰該替代周遭的人去抉擇自家的生活。但若想自家活得還像個樣子,便得儆醒,讀你該讀的書,做你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