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生命的橋樑
人出生以後,便要面對死亡,這是不爭的事實,聽起來好像有點灰暗。記得我人生中第一次參加喪禮,是屬於外祖父的,那時我仍是一位小學生,不太懂事,只有按照家人的安排參加了儀式。那次的喪禮,在殯儀館的大禮堂舉行,由於外祖父生前在社會作出很多貢獻,因此出席者眾多,大家向外祖父作最後的致敬,見證他光輝人生的總結。雖然我在小時候被外祖父教養成長,跟他的關係非常密切,但我很快便適應了他的離開,情緒也很快平復下來。
長大後,完成大學課程,當實習醫生的那一年,見過不少病人離世,替他們進行證實死亡的程序,是當時工作的一部份,我並沒有因此項工作而對人的死亡感到麻木,反而每次面對離世的病人,引起我對死亡更多的反思。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對死亡有種複雜的想法,而且存有莫名的恐懼,每次知道親人朋友離世的消息,情緒比小時候的更複雜。似乎多年的教育和人生經驗,沒有讓我對死亡看得輕鬆和自然。另一方面,在精神科醫生的日常工作中,時常要照顧病人因身邊人離世的哀傷反應,因此我常常閱讀有關死亡的書籍文章,讓自己對這課題有更透徹的了解。
最近閱讀一本名為「A Bridge Between Lives: a discussion about death」的英文書籍,意思為「生命的橋樑:有關死亡的討論」。這是一本從信仰角度探討死亡的書籍,於二○一五年二月由塔冷通心靈書舍出版。作者陳阮美儀Cindy Yuen Chan是一位天主教徒,她曾接受牧靈照顧的教育,曾在醫院內科和腫瘤科病房擔任義工,也是所屬堂區善別小組的成員。
作者首先從她第一次經歷別人的死亡說起,分享小時候怎樣對死亡留下陰影。接着,她分析人對死亡的恐懼,以及面對死亡的痛苦。當死亡突然發生時,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我們應否視死亡為絕對負面的事情?作為天主教徒,我們應否改變自己的想法,視死亡為跟天主一起的途徑?我們應怎樣好好準備死亡,為今生與來生建立一道好好的橋樑?以上的問題,大家可在書中找到一些啟發。
這不是一本只講死亡理論的書籍,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她有關死亡的個人經驗,以及從信仰看死亡,是一本非常切合我們生活的書籍。其中,我最喜愛的一篇,就是作者請讀者反思死亡的必要性,以及一位不死人可能面對的將來。在我們的信仰中,死亡不是所有事情的終結,因為在天主內,我們相信有永生。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