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依恃的是甚麼?

期數
3661
刊登日期
2014.04.18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4 月 20 日

「他們或仗恃戰車,他們或仗恃戰馬;我們只以上主,我們天主的名自誇。」(《聖詠》二十8)這是一篇美麗的禱文,教徒經常在守夜和平祈禱以及在飽受暴力威脅或動盪不安的歲月中誦念。

我們雖然不知道這篇禱文給誦念過多少遍,但是肯定知道的是,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中,人們儘管反覆說著,卻正在瘋狂地建設「軍火庫」,不是為和平而是為戰爭而作準備。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在大戰發生之前幾年,主要的參戰國家已經各自開始積極武裝軍備,把軍事硬件的費用增加了一倍半。

廣泛備戰與一心要打仗的行動似乎是難以分開的。如果一個國家投放如此大比數的國家精力和人民的心思置於備戰方面,則很難不令人聯想到:國家既然為戰爭作準備,就有可能要打仗。

六十多年來,自日本戰後頒布憲法開始,它與鄰國的關係已取得長足的進步。日本開展多個親善項目和政策,確保日本公司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行事,並向有需要的國家伸出援手。日本在這方面的努力並非接近完美,卻有顯著的進步,故此獲得世界各地表揚,連南韓政府官員也予以肯定。

然而,近年日本似乎在摧毀被視為希望與和平標記的《和平憲法》﹣﹣此憲法不僅排除挑釁暴力,也在具體方面鼓勵國家依恃造物主,而不是戰車和戰馬。這不禁叫人擔心世界和平的走向。

回看上引的這段聖詠,經文是如此的美麗,但是,祈禱的果效如何?卻只能夠按照誦念者的心神與行動一致來予以衡量。

我們不是在教堂裡才依恃上主,而該是在鬧市、家中、學校和工作場所依恃祂。我們在為和平祈禱的同時又在儲存武力軍備,其結果是在加速暴力,並非締造和平。

依恃上主就是依恃愛的力量,而不是依恃體力,但是依恃上主需要精神與道德的力量。這挑戰一般的想法,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和平並不來自愛心,而是來自戰鬥力量的平衡。

已故羅美洛總主教(Oscar Romero)曾經說過:「教會的一部分曾經受到襲擊和迫害,使教會與人民一起,並且保衛人民。」

這位中美洲薩爾瓦多天主教總主教依恃上主對抗暴力,並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自己的生命。我們身為基督徒,雖然沒有被召叫付出終極的代價,但是我們應當努力,使祈禱與行動一致。

今天是復活主日。我們慶祝耶穌的復活,這位傑出的和平使者活出祂所祈求的,而這就是我們復活慶典的根本挑戰。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