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祂一生所愛
寂靜黑夜、淒風尚在、晨光未現,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了墳墓(若二十1)。她渴求的是甚麼?是否要在晨曦人靜的時辰,前來悲泣她生命中最愛的那位?雖然在其他對觀福音中有提及其他的婦女,但若望卻只描述了瑪利亞一人。這裡凸顯了她和主耶穌的關係:她是第一位見到復活主的人,而其他婦女卻見不到!為何復活主顯現時,並不是顯現給祂的一位門徒、或眾多的門徒、或至少給自己的母親。雖然聖史沒有明顯闡釋,但從瑪利亞的表現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箇中的含意。她「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若二十1)時,並沒有驚慌失措;相反地,她「跑去見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若二十2)。
雖然,經歷了巨變,但這群跟隨主耶穌的群眾及婦女仍將伯多祿放在宗徒的首位,亦向他報告了所看到的一切(若二十2)。「復活」的觀念似乎仍未進入她的思緒之中,故她才向門徒們報告主的屍體被偷了(若二十3)。
瑪利亞在她生命的挑戰中,經驗了主耶穌對她的接納。這份無條件的愛使她的生命改變了、她有能力重新站起來、她能勇敢地跟隨主耶穌。在這逆轉的時刻,她這份被愛的經驗,讓她不怕危險,她走到墳墓,確認耶穌。我們也像瑪利亞一樣,被主耶穌在困難、挑戰中拯救出來,為祂所接納、被祂所愛!但是,我們會否如瑪利亞一樣,因著這份愛的力量,為見證復活主站出來!
愛的直覺是奇妙的!當瑪利亞向伯多祿報告一切後,她亦向耶穌所愛的那位門徒分享了她的經歷。她直覺地感到他應有所行動。誠然,伯多祿和這位門徒沒有一言半語便奔進墳墓(若二十3)。是否因為這位門徒年輕力壯?或因為他知道捷徑小路?抑或是因為他內心那股愛的推動,使他比伯多祿更快到達墓前?我們只知道他沒有走進墓中,只是俯身往內窺望:「看見了放着的殮布」(若二十5)。
這位主耶穌所愛的門徒在這一刻便相信祂復活了,這並不是引述任何聖經、或先知的預言,而是在他看見這個空墳墓時,他已相信了。若我們默觀他在墓前窺望到空墓的殮布後,他內心所湧現的是一幕幕他和主耶穌相處的經驗:幾天前,他還偎依在主耶穌的胸前,親暱地和祂交談,細問祂出賣祂的人是誰?還有那天在十字架下,凝視著被釘的所愛者,祂還將母親交托給自己、這一位就是在加里肋亞湖邊召叫自己,而自己亦放棄了家庭、父親、事業而跟隨了的主耶穌,祂不在墳墓裡,祂已經復活了!這位門徒的信德不是憑目睹,而是一份愛的見證。
「伯多祿來到了,進了墳墓,看見了放着的殮布,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若二十7)這裡指出了伯多祿首先進入了墳墓,但先相信了的卻是那位先來到墓前,但沒有進入的主耶穌所愛的那位門徒:「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便相信了。」(若二十8)這位門徒所看見的是「沒有看見」、正因為「看不見」而相信了!
這兩位主耶穌的跟隨者有一份相同的經驗,就是與主「愛的交往」,這份經驗使他們能面對一切困難、克服一切的挑戰。他們都不是由於外物、經典、理據,而是因為被愛,在這份愛的氛圍中,他們確認了生命的主。試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花費了多少精力,以擁有金錢、權力、地位、物質,來確定身份與價值,但在最重要的元素上卻非常吝嗇、在「愛的交往」上甚少交流,因而未能完全體會生命的意義及價值。瑪利亞瑪達肋納和主耶穌所愛的這位門徒:他們與主的這份「愛的交往」成為了他們生命的全部,從而贏取得生命的華冠。他們兩位均是主耶穌一生中的所愛,但我們每一位在主內受造的,也是因愛而被造,同時我們在領洗時,也成為了天主所愛的子女。因此,我們只要願意也能開展這份「愛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