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公居屋沒比例設限 製造不必要分化
新一期居屋最近攪珠,全城關注,房委會共接獲十三萬五千份申請,是歷來最多,白表申請者攪珠機會是一百三十四比一,單身人士可揀樓的機會更微乎其微。居屋極受歡迎,而公居屋沒比例設限的政策下,令公居屋申請互相競爭,製造不必要分化。
私樓樓價高企,樓價按年整體平均已升一成三,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租金指數至二○一五年一月,亦已連升十二個月。買賣市場上,政府放棄設空置稅或資產增值稅等「限富」措施;在租務市場上,由租金管制到租住權保障,政府亦拒絕任何介入,就算劏房的消防安全和居住質素被詬病多年,甚至已出現多次火災導致死亡的例子,政府也沒有就劏房有任何規管或租務保障的政策出台。另外,政府停售居屋十三年,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樓價指數由二○○二年的七十八點到十三年後二百七十四點,足足升了三倍,停售同時令細價樓數目減少。因此,如以「供應主導」兼「鼓勵置業」的房屋策略,定未能估計多年來積壓的大量隱藏分戶需求。
局長提出公私營房屋六四比只限公私比例,而六成的公營房屋有多少公屋幾多居屋等資助自置房屋卻沒有規限,在新居屋錄得超額58.6倍申請後(白表更是134.8倍),局長回應指「公營房屋方面究竟出租與出售的比例如何,沒有一個硬性的規定」。表示由於沒有固定的比例,表明「會按社會經濟環境轉變和市民實際需要而調校」(運輸及房屋局局長與傳媒一月四日談話)。因此變相形成公、居屋興建量之間的競爭,在這個只管理供應,極少管理需求的前提下,公屋輪候人數和等「上車」家庭同樣需求殷切,這安排變得「順得哥情失嫂意」,但筆者不禁要問,這競爭是必然的嗎,還是由政策造成呢?
當政府開始開放白表申請人購買居屋二手市場後,讓可買居屋二手市場的合資格人士增加,白居二設立後二手居屋樓價上升了三成半,高於同期中小型私樓兩成二的升幅(前年八月至去年六月數字)以投資價值吸引業主參與買賣行為,美其名是加速流轉,實際上增加了更多需求。金管局三月「加辣」(要求減低按揭成數,提高置業者首期金額)後,上車更加困難,申請公屋市民和居屋同樣多。
《社會事務關懷》通諭指出:「缺乏房屋,其本身是個極為嚴重的問題,應該視之為經濟、社會、文化或人性方面之匱乏的標記及整個一連串問題的總合。對於這問題的延伸,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距離正確的民族發展有多遠。」(#17)正確的發展,就應該「居者有其屋」,因此必須設公、居、私營樓宇興建量的比例,才不致製造不必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