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必有餘

期數
3729
刊登日期
2015.08.07
作者
李大拔
主曆
主曆 2015 年 08 月 09 日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七月二十六日)彌撒中,讀經及神父講道分享了「五餅二魚」的真理,就是天主指導世人不須害怕分享自己擁有的東西,能懂得分享,必定有餘。這番道理正反映現今社會的矛盾及爭論,因為每一個人都不願分享自己擁有的一切,因此沒有空間作任何調解及妥協,需要有一方跑出一大步,帶出勇氣與其他人士共享一些資源及權利,自然會有另一方走出另一步,所謂「分了的,必定有餘」。

文明社會的發展是有賴每一位市民的分享,納稅便是一項重要的分享。如果每一個人認為自己只需要管理個人財富及需求,不單社會無法進步,個人及家庭都只能原地踏步。試問大部份家庭包括中產或小康,可否有足夠資源及能力為下一代安排及全力支付由幼兒到大專的教育經費及物色不同階段的老師呢?假如所有醫療及道路服務百分之一百是用者自負,是否真的可行呢?今天我們付出的稅可能是遠超我們實際的需求,但社會發展及進步,使我們生活改善及有基本的保障,這就實驗了「付出的,是有餘」。

人民分享了他們的資產予社會,那麼政府及當權者又如何分享呢?在法治社會,人民將部份個人權利包括資源付於社會,亦同時履行法制下的公民義務及責任,他們已行出分享的第一步,政府及領導者又如何分享呢?

香港及很多西方國家有一套完善的公務員制度,公務員有守則監管他們的操守,亦有機制反映服務質素,很多程序都有一定透明度,亦有空間改善,客觀分析,今天的狀況相比六十年代,求救無門的感覺是大大減少。這是一種重大的分享,令社會更有規律地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先進國家及地域除了常任的公務員團隊外亦有一隊從政治協商產生的領導人。他們的誕生及組成,往往是因應社會當時的狀況而演變。他們是最高決策者,他們的決定對社會有深遠影響,他們如何分享擁有的權力呢?這個團隊不是常設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產生方法;如果他們承認其組合是由社會主流意見而誕生,他們便能取得管治的使命,歷史亦證實君王式的統治最終無法永恆。能懂得適當分享權力,最終必定有餘。

天主教辦學的核心價值是以真理、愛德、義德及家庭與生命緊扣在一起。真理是重視人須明辨是非善惡的智慧,義德是公義,促進人與人之間公平相等和公益共享,愛德促使人類關懷及扶助弱勢社群及邊緣人士,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如果家庭生活不能健康發展,如何談論社會健康發展呢?生命除了個人的生存權力外,亦必須尊重人類的生命,為大眾帶出幸福及快樂。

香港由一個細小漁港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在不同階段,整個社會都有不同的分享,能使社會登上另一階梯。面對當代社會我們可能感到迷惘,我們如何去分享?如何用真理、義德、愛德去令我們的家庭及社會更有生命力?

 

  • 作者李大拔教授現任職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教授,於二oo一至二oo三年出任天主教醫生會會長。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