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在世界盡頭喚自由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四:全球化
非洲馬里北部通布圖,激進分子實施極端伊斯蘭教法,包括禁止吸煙、播放音樂及踢足球,嚴禁聚集及招搖遊蕩,並強逼婦女佩戴頭巾、手套及襪子。武裝份子不分晝夜持槍巡邏,有些居民無奈遵從配合,有些則敢於駁斥不合理規定,無懼被捕受罰。住在沙漠邊陲的基達奈一家四口,生活窮困卻樂也融融。一天,牛隻誤闖鄰居魚網遭殺害,前往跟對方理論,爭執期間錯手殺人⋯⋯
位於西非內陸的馬里,約一半土地是沙漠或半沙漠,是全球二十五個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過去曾經是法國殖民地,一九六O年獨立。二O一二年北部發生武裝叛亂,圖阿雷格分離主義者趁機控制了有關地區,並實施極端伊斯蘭教法,這亦是電影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資料:截至二O一四年十二月,馬里難民逾四十二萬人,當中超過十五萬人因政治問題,在國家境外難民營生活,另有超過二十七萬人被逼離開家園,遷徙到國內其他地區,或是選擇從國外返回祖國。
電影本由不同的小故事凑合而成,人物各自提出不同的理據和控訴,導演這種敘事手法充滿喻意:故事東拼西貼比喻人民遭戰火蹂躪,被逼逃難,移徙到不同的地方。影片開首看見鹿隻奔跑,逃避軍人獵殺,村裡各人何嘗不是想盡辦法,在槍桿子下求生?通布圖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城,擁有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卻被武裝份子視之如草芥,當作射擊練習的標靶,令人心痛。劇中人物對白不多,再襯以荒涼的沙漠景貌,展示出人民默默抗爭的悲涼狀況。
導演薛沙高在訪問中表示,馬里北部的小城曾經多次發生不公義的殘酷事件,但礙於並非名城或大國,傳媒大都視而不見,未有報導,他希望透過電影作證。的確,由於地域及空間限制,許多時候我們透過傳播媒體來知悉世界各地所發生的事,然而,媒體的報導真的確實無誤?新聞價值應該如何釐定?沒有被媒體報導的事,是否等於沒有發生?
隨著智能手機越趨普及,當人遇到不公平、不公義的事情,立刻以手機拍下,並將之放上互聯網,出現所謂「公民新聞」或「網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市民化身成記者,即時公佈第一手資訊,讓大眾可以更快掌握實際情況,本來是一件好事,有時候卻被濫用,演變成宣洩個人情緒,或是偽造新聞,以破壞別人的聲譽進行報復,令事情走向極端,變成了「網上欺凌」。
影片於2014康城國際電影節贏得宗教人道獎,並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討論問題:
- 試列舉五個非洲國家的名字及其位置。
- 試說出兩則現時發生在香港以外的新聞,並簡略談談箇中內容。
- 你最常接觸哪一種傳播媒體?你是否相信它所載的內容?為甚麼?
- 你對於「媒體就是新聞」這句說話有甚麼看法?
參考資料
- 聯合國難民署 www.unhc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