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死入生:從耶穌苦難想到社會

期數
3662
刊登日期
2014.04.25
作者
蕭綺熙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4 月 27 日

相比聖誕節普天同慶的氣氛,香港社會慶祝復活節卻冷淡得多,明明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中,這才是核心,才是真正光榮的標記。商業社會不喜歡復活節,乃因復活以前,人必須接受和經歷死亡,而「死死聲」,肯定不利商業推廣。可是作為基督徒,我們卻非常肯定,人必須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經過苦難及死亡,才能獲得復活,亦有了值得高興的理由。

耶穌為我們示範了如何出死入生,教我們帶著永生的期盼,走人間路。人人眼前都有一條苦路,而我們必須要走,盡心盡力好好走完。四月十三日,筆者參與「六四」廿五周年的公開苦路,在街頭重演和默想其中最重要的數處,促使筆者把中港社會現況,扣連耶穌受難作反思,得出一點提醒和力量:

「耶穌取了最卑微的形體。」基督降生成人居住我們中間,臨於最基層的家庭,生於最匱乏的場景,死的時候一無所有,受盡嘲弄,只可以接受婦女為他抹面。耶穌親自變成了最弱的人、最小的弟兄,與最邊緣的人在一起,以捕捉我們世俗的目光,放到這些人身上去。如此,我們活在世上,也應盡最大努力關心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甚至被人唾棄的人。

「公議會因自利判耶穌死罪。」公議會判決耶穌的過程,凸顯出人的自私、計算及權力的濫用,亦讓我們見到群眾容易被蒙蔽、混亂和煽動。這提醒我們權力可以使人腐化,我們應全心全意去追求良好而公義的制度;同時,群眾的意識亦需要提升,讓基督徒醒悟到不應推卸先知職份。在現實生活中,參與推動公民社會,幫助導引群眾力量向善,是非常實際且可行。

「耶穌死於十架——奴隸的標記。」「奴隸」、「奴才」這些字眼在香港的政治討論中時有出現,我們在這個沒有奴隸制度的社會中,往往責斥人甘願為奴。重新仰望十架上的耶穌,看清楚他取這奴僕形體和受死的刑具,教我們要謹記,耶穌基督已經解放了我們,可是我們往往仍甘願為奴——成為金錢、權力和慾望的奴隸。耶穌的苦難及復活,應提醒到我們誰才是我們的主人——真理和聖神。既然天主給了我們尊嚴和神聖,我們理應珍惜和善加利用,推動社會進步。

「耶穌沒有救自己,從十架上下來。」受難是一整個過程,受煎熬的時間特別漫長,而在磨難中又會有許多不清楚、懷疑、害怕、想放棄的時候,耶穌在山園祈禱時亦為我們顯示了這些人性。可是他始終沒有從十架上下來,自己免去自己的苦杯。回看我們身處的社會,或許我們都會感到紛擾和灰心,更可能是漫長而暗無天日的,不過這才是最需要堅持的時刻,因為我們有信德和望德的支持,知道應許一定會來到。在沒有宗教自由的社會裡,許多神職人員就是憑這信念默默守著的。

這條苦路不容易走,惟有仰仗耶穌的經歷,也謹記「堅持良心的真理和明智」(德五12)等聖經教誨,才能有力量繼續走——直至光榮復活的那天。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