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心語 愛相隨

期數
3662
刊登日期
2014.04.25
作者
譚錦榮
主曆
主曆 2014 年 04 月 27 日

「我們也去,同他一起死罷!」(若十一16)這是狄狄摩的多默在聖史若望筆下的第一句說話,何等「豪情壯志」!這份經驗為很多基督徒來說,也曾是一份內心深切的渴望。他們在領洗加入教會的時候,不也是曾經作出如此堅決的答覆嗎?「我願意棄絕罪惡」、「我堅信主耶穌基督」!我們甘願與主耶穌同死、為能與祂一同復活,得到新生命。

跟隨主耶穌的腳步並非易事,祂要求我們捨棄一切、背著十字架、跟隨祂。如此,在面對一個講求物質享受、個人成就、擁有財富作為身份肯定的社會,福音價值實在是很大的挑戰!今日,我們透過福音已能透析整個生命的藍圖,但當時的門徒所知的實在不多,他們需要從與主直接的親密接觸中,才能有所領悟,因此多默才向主耶穌提問:「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裏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若十四5)這些門徒跟隨主耶穌過著的是「今日不知明日事」的生活,因此多默才會如此提問,而斐理伯的回應也突顯了他們的困惑:「主!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若十四8)他們一方面懷著勇氣、信心、及希望,跟隨主耶穌,為能奪得真實的生命!但另一方面,他們面對四方的壓力及挑戰,又感到迷茫失落!司祭長、經師、民間長老的表現為他們又是另一份挑戰:捨棄一切、跟隨基督!他們實質應如何處理,現實卻沒有告訴他們任何答案?當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為愛犧牲時,他們所感到的卻是理想幻滅,因而四散逃竄!

「逃避現實」是人性很慣常的方法,為麻木自己,怕面對痛苦。有些臨終病人時常「否認」病情的嚴重性;有些夫婦以讀書、工作,逃避已冷淡了的感情;學生常常「打機」為逃避讀書的壓力……。當人以為這些方法可以「逃避」,但實際上最終也要「面對現實」:臨終病人要接受死亡、夫婦冷淡了的感情,若不多溝通、互補不足,最終可能會面對很大的婚姻危機;學生若因讀書壓力而放棄或不盡責學習,最終會一生遺憾……。但是,人憑甚麼能克服一切困難,而能「面對現實」呢?是否如多默所渴求的:「我除非看見祂手上的釘孔,用我的指頭,探入釘孔;用我的手,探入祂的肋膀,我決不信。」(若二十25)多默有如此的要求,並非因為他是一位懷疑主義者、或一切事均要求可看見、可接觸,而是因為面對主耶穌的死亡實在悲慘而痛心的事實。他如何能在兩天後一週的第一天晚上,相信主耶穌出現在門徒的面前,因而他講出了如此驚心的說話。可是,多默最後的宣信卻並非由於他的要求被滿全了,而是由於復活主的話,使他說出另一震撼人心的信德見證:「我主!我天主!」(若二十28)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心靈的轉變,就是憑主耶穌對他的接納:「把你的指頭伸到這裏來,看看我的手罷!並伸過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膀,不要作無信的人,但要作個有信德的人。」(若二十27)主耶穌從人的不足中,以祂的慈愛填補了這些受傷的傷痕;祂以悲憫熾熱的愛火,熔化我們冰冷鐵石的心。

復活主賜給我們最大的禮物就是「平安」:「願你們平安!」(若二十21 26)這份內心的平安成為了我們能「面對現實」的保證:當一位臨終病人最後接納自己真實的情況、傾訴完內心的心事、交代一切掛慮後,所得到的是一份內心的平安,以期待與主的結合;一對夫婦在互相溝通重建生命的承擔後,所得的也是一份坦然的平安;青年人付出努力後,也能平安地接受結果……。因此,我們所追求的並不是物質世界的暫時滿足,而是在主內的精神豐盛!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