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典範
當信友領洗加入教會的時候,教會要求他們有一位代父母。代父母的角色並非只是在禮儀時擔當的身份,而是在受洗者日後的生活中成為他們靈性生活的典範,確保他們能從屬靈生活的成長中趨向圓滿。那麼,一位候洗者如何選擇代父母呢?他應該相信這些屬靈父母能協助他的屬靈生活、他在屬靈父母身上找到為他所需要的恩寵及能力。但是,屬靈父母的恩寵又從何而來?一切均來自那降生的聖言──主耶穌基督、祂是我們的典範。
主耶穌以「牧人與羊群」的比喻指出祂與我們的關係,「牧人」的形象在福音中多次出現:「耶穌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谷六34)、「你們與我同樂罷!因為我那隻遺失了的羊,又找到了」(路十五6)。在若望福音中,耶穌指出:「由門進去的,纔是羊的牧人。看門的給他開門,羊聽他的聲音;他按着名字呼喚自己的羊,並引領出來。」(若十2—3)這裏指出一個正確的方法接觸羊群,就是透過由牧人看守的羊棧之門,其他的方法均是不懷好意的!主耶穌以這個比喻來警告當時的掌權者,他們應如何看守天主的子民。這主題在舊約時代也是常見的:「我給你們派駐哨兵,你們應注意號聲!」(耶六17)、「人子,我派你作以色列家族的守衛;當你由我口中聽到甚麼話時,你應代我警告他們」(則三17)。這種「警告」具有末世的迫切性,這迫切性在新約的其他著作中亦有記述:「看,我立在門口敲門,誰若聽見我的聲音而給我開門,我要進到他那裏,同他坐席」(默三20)。主耶穌一方面挑戰當時的法利塞人及經師,他們未能善盡應有的使命;另一方面,祂卻指出:「我是羊的門;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和強盜」(若十8)。其實,主耶穌指責法利塞人及經師的敗壞態度是始自瑪加伯時代,一直到主耶穌時代還沒有改善。因此,主耶穌以如此強烈的言辭來指出他們並不是真正的牧人!祂再次強調:「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着草場」(若十9),除了活水、生命之糧外,主耶穌在這裏指出了祂是得到永生的草場、得到圓滿的生命。
「羊聽他的聲音,他按着名字呼喚自己的羊」(若十3)使我們聯想起依撒意亞先知的說話:「因為我救贖了你,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依四三1),這使人感到一份莫大的自由及信心,是一份出自尊重及愛的相互關係。天主對人類的愛是一份相互交流的經驗,讓人在生活中選擇去愛,以愛回應天主的慈愛。可惜,有一些愛的經驗是含糊的、使人受傷的,因為那不是愛,而是在慾望中的佔有、控制、操縱。這樣的經驗使人窒息!
真正的愛建基於互相的信任,在愛德的分享上,並不是由於優越感,而是由於出自主耶穌的那份慈悲憐憫。耶穌說:「我是羊的門……我就是門」(若十8,9),祂對人類無條件的愛為我們成為典範,指出活在愛內是可能的!這份愛邀請我們走出我封閉的框框而去愛周遭的兄弟姊妹,要以慈悲憐憫的心懷去面對世界、不怕艱難、甚至犧牲,因為祂為愛而犧牲了性命,為我們賺得了新的生命。
「成為典範」是永恆聖言降生的目的,祂因為永不挽回的愛而進入人類的生命中,透過祂所言、所行,為我們的生活帶出新的視野:天國的憲章、真福的生活;最終,主耶穌亦因為愛,為我們走上了成全之路:在愛內犧牲。祂在十字架上,對我們發出了最摰誠的邀請:「你願意繼續愛嗎?愛那些在軟弱中、在艱難中、在窮困中、在病危中、在死亡中的兄弟姊妹,你能否愛他們呢?」主耶穌「全掏空」地為一切人成了一切,我們是否願意學習祂「全歸還」地去愛!